脾胃病證的中醫護理方法

嘔吐
嘔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從口吐出病癥。是多種急慢性疾病常見的癥狀之一。歷代醫家以有聲有物胃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臨床實踐中嘔與吐是很難截然分開的,故一般稱為嘔吐。 嘔吐可見于西醫中的許多疾病,如急性胃炎、神經性嘔吐、賁門痙攣、幽門痙攣及梗阻、胰腺炎、膽囊炎等。
1、病因病機 脾與胃相表里,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保持氣機通暢,使水谷精微得以輸布。若邪氣犯胃或胃虛失和。氣逆而上,則發生嘔吐。《圣濟總錄·嘔吐》中記載:“嘔吐者,胃氣上而不下也。”
引起嘔吐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外邪犯胃:風、寒、濕之邪以及濁穢之氣,侵犯胃腑,使胃失和降,水谷隨氣上逆,發生嘔吐。正如《古今醫統,嘔吐噦門》所說:“卒然而嘔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長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風寒所犯。”
(2)飲食不節:飲食過多,或過食生冷油膩,不潔之物,皆可損傷脾胃,致使食停不化,胃氣不能下行,上逆而為嘔吐。
(3)情志失調: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憂思傷脾,脾失健運,食停難消,胃失和降,均可發生嘔吐。
(4)脾胃虛弱:勞累過度,耗傷中氣,或久病中陽不振,脾虛不能承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生化氣血,以致寒濁中阻而引起嘔吐,或聚而生痰,積于胃中,當飲邪上逆之時,發生嘔吐。亦可因胃陰不足,失其潤降,而致嘔吐。正如《證治匯補·嘔吐》中說:“陰虛成嘔,不獨胃家為病,所謂無陰則嘔也。”
2、辨證論治 嘔吐一證,當詳辨虛實。實證多由外邪,飲食所傷,發病較急,病程較短;虛證多為脾胃運化功能減退,發病緩慢,病程較長。《景岳全書》將嘔吐分為虛實兩類進行辨證論治。實證以祛邪化濁,和胃降逆為主;虛證多用溫中健脾、滋陰養胃及扶正之法。
(1)實證:
①外邪犯胃:
證候:突然嘔吐,伴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胸脘滿悶,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祛寒解表,芳香化濁。
方藥:藿香正氣散。
②飲食停滯:
證候: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得食愈甚,吐后癥狀減輕,大便溏薄、穢臭或秘結,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方藥:保和丸。
③痰飲內阻:
證候:嘔吐多為清水痰涎,胸脘痞悶,不思飲食,頭暈心悸,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方藥: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
④肝氣犯胃:
證候: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悶痛,舌邊紅,苔白膩,脈弦。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嘔。
方藥:半夏厚樸湯合左金丸加減。
(2)虛證:
①脾胃虛寒:
證候:飲食稍有不慎,即脘腹不舒,惡心嘔吐,時作時休,納差,倦怠乏力,面色白,口干不欲飲,四肢不溫,喜暖惡寒,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潤,脈濡弱。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理中湯。
②胃陰不足:
證候:嘔吐反復發作,時有干嘔,口燥咽干,似饑而不欲食,舌紅少津,脈多細數。
治法:滋陰養胃,降逆止嘔。
方藥:麥門冬湯。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