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中醫指針療法又名五絕指針療法,是用手指代針在人體經脈穴位上進行隔衣點穴治療的一種方法。它以中醫整體觀、辯證觀的哲學思想為依據,以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臟象學說理論為指導,在傳統指針療法的基礎上,融合了武術中的點打技藝,并參合現代理療的技術原理,將古老的點穴技法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治療技術體系;此法已歷經百年以上的傳承,是在張氏家族指針療法(手掐治急癥)基礎上的傳承創新和發展,至今已傳承到第四代張劍鋒。

指針療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肘后備急方》《針灸大成》《厘正按摩要術》等醫學典籍均有相關記載,是中華民族醫療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張氏中醫指針療法一脈的傳承,源于清末民初,張劍鋒的太奶奶,大家都稱呼她老人家“張大奶奶”,善用針(繡花針)刺放血或手掐救治危急重癥,在當地享有盛名。后來,張大奶奶把醫術傳給了她的三兒媳,也就是張劍鋒的奶奶。奶奶當時才20歲左右,跟隨著張大奶奶到處手掐治病。張劍鋒的父親張寶增在這種環境中,從小耳濡目染,對手法治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奶奶不斷給張寶增傳授手掐治翻癥、熮(liu)癥的技法,為他傳承、創新和發展五絕指針療法奠定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張寶增做為第三代傳承人,在家傳指針療法的基礎上,以“點打、點壓、點揉、點擦、點振”五種基本指法正式命名為“五絕指針療法”,也是張氏中醫指針療法,大家又稱“五絕指”。到了張劍鋒這一代,也就是2019年5月,中醫五絕指針療法列入涿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1年10月,張氏中醫指針療法(又名中醫五絕指針療法)列入保定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