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熏蒸療法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始載于《五十二病方》,其中有熏蒸洗浴八方。稍后《黃帝內經》也記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邪可隨汗解。”此中“漬形”即是熏蒸治療。從晉唐起,中藥熏藥開始應用到臨床各科,至明清,進入鼎盛階段。現代的熏蒸療法又稱為中藥汽霧透皮療法,是一種利用藥物加水煮至沸騰產生的氣體熏蒸局部疾患處或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熏蒸療法作用的機理是借熱力和藥治的共同作用,通過擴張皮膚微小血管,加快血液循環,由表及里,在溫熱中實施治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筆者選用的中藥熏蒸方以牽正散為主加減治療,白附子辛散,祛風化痰,善治頭面之風;蠶、蝎之咸,可軟堅化痰,更兼全蝎長于通絡,三藥共奏搜風通絡之功。加之羌活、防風為辛溫之品,能祛風散邪;加用當歸、川芎養血活絡,此乃“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又川芎可“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為血中之氣藥,可取其善治頭面部疾患之功;佐以伸筋草舒筋活血;延胡索緩急止痛;桂枝解肌發表,疏散風寒。諸方合用,共奏祛風散寒、活血通絡之效。
中藥熏蒸法在面神經炎的急性期即可使用,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方法,能改善面部局部血液循環和神經營養,促進神經組織代謝,提高面神經興奮性,使面癱癥狀得以緩解,且無副作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2/2 首頁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