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快餐真的衛生嗎

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當洋快餐一家又一家地開進中國,由門庭冷落迅速發展為廣受歡迎。方便快捷、干凈衛生、環境舒適等諸多因素,是洋快餐們成功的砝碼,也一直為國人所稱道。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道讓人發現,原來放心可靠的洋快餐衛生問題也是頻出狀況。
洋快餐細菌超標
近日,據臺灣媒體報道,高雄市衛生局公布第三波的冰飲品抽驗、炸油稽查結果,其中麥當勞新大勇店販賣的日式綠茶,大腸桿菌群竟超過標準值110倍。此前,臺北縣曾對快餐業炸油進行連續兩次檢驗,發現麥當勞炸油中含有重金屬“砷”,超出標準高達9~11倍;肯德基使用的炸油,也被驗出含有致癌物質“丙烯酰胺”。調查還發現,許多快餐店同一批油會持續高溫油炸,4~7天不會更換新油,一些快餐店甚至一鍋油連續用上14天。
據新華社消息,澳大利亞一家庭近日起訴肯德基,稱其女兒在食用了從悉尼一家肯德基外賣店購買的雞肉卷之后,出現了沙門氏菌感染癥狀導致大腦受損,目前已發展成痙攣性四肢癱瘓和智力殘疾。他們的律師表示,將呈上“非常混亂且令人不安的”肯德基廚房實況作為證據之一。
上海《青年報》也曾披露:上海市在進行現制杯裝、蛋筒裝冷飲的專項抽查時,發現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細菌數超標,奶昔或冰淇淋的菌落總數、大腸菌群不符合要求。
飲食過程暗藏衛生隱患
在幾家世界知名的洋快餐店就餐,你不難發現,一些就餐環節很容易就會使顧客與病菌頻頻接觸。
首當其沖的是薯條。當熱騰騰的薯條被服務員迅速盛入紙袋后,無法立足的薯條便立即躺倒在托盤上,散落開來。托盤上是一張色彩繽紛的廣告單,這張紙上的油墨并非是可食用的,亦非經過消毒的,但還有很多信任洋快餐的顧客隨意地把番茄醬擠在紙上或把蛋撻、雞翅等放置托盤中。吃薯條,問題又來了。店方并沒有提供可用的餐具,如牙簽或小塑料叉之類,顧客只能用手直接抓著薯條吃。洋快餐廳大多都有打掃干凈的洗手間,但并不寬敞,有時候洗手需要等待。直接用手抓著吃不是大多數國人的就餐習慣,因此很多人也常常忽略洗手。當然,有些人會將用手抓過的薯條剩下丟棄,還有少數人小心翼翼地借助餐巾紙抓取薯條,而大多數人,特別是孩子都是直接拿起薯條大快朵頤。
其次,吸管的取用也存在問題。洋快餐店里的吸管一般放在店堂的某一固定處,或放在交款臺前。如果吸管一旦被污染的手摸過,無論觸及何處,都會接觸飲料或入口處。而在交款臺取吸管更危險,這就意味著顧客一手交完錢,一手就要去接觸吸管。
洋快餐廳的服務員大都是收完錢后遞餐,盡管食物外面都有包裝,可幾乎每個人都是打開包裝直接用手送入口中,很少有人會在打開漢堡盒蓋之后再去洗手,或自帶筷子或刀叉來吃。而那些薯條、冰激凌之類的食物由于包裝不能覆蓋整個食物,就很容易被服務員的手碰到。因此,錢幣上面的細菌、病毒等會很容易附到食物外包裝上,而在食客打開外包裝直接用手拿食物并吃下去的時候,細菌或病毒也極有可能會跟著被吞吃下去。
而根據衛生部頒布的《餐飲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第六章第二十九條的規定:銷售直接入口食品時,應當使用專用工具分檢傳遞食品。專用工具應當定位放置貨款分開,防止污染。
食客應注意的衛生事項
相對于那些靠煎炒烹炸十八般武藝制作出來濃墨重彩菜肴的中式餐廳,洋快餐廳明亮溫馨的氛圍、潔凈的桌椅餐盤、時時出現的保潔人員,一眼望去,確有安全衛生之感。但是,這些窗明幾凈的餐廳其實并非如我們眼中所見那般干凈衛生,更不是如真空般無污染無細菌。盡管最近的新聞或許離我們并不太近,目前大部分洋快餐廳的內部處理流程也都符合衛生規范,但前去就餐的顧客仍需注意個人衛生。
因洋快餐廳多不提供餐具,就餐前務必清洗雙手;取吸管時可以借助干凈的餐巾包裹抓握插入飲料杯內;盡量不要將薯條、雞翅等小食品散落在托盤及墊紙上。
也希望洋快餐廳能進一步完善其售賣制度,在保證其享有優勢的就餐效率的同時,也給食客們進一步創造安全健康的就餐條件。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