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系學生為何也會自殺?
心理系學生為何也會自殺?
28日下午,記者從北大校長辦公室得到證實,墜樓男生確屬自殺。但當記者再次追問時,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又稱對情況不完全了解,請記者詢問心理系教師。但記者未能與心理系老師再次取得聯系。
“心理系學生為何解決不了自己的心理問題?”面對3個月來第3名墜亡的校友,不少北大學生在校園BBS上發帖提出這樣的疑問。
“理論上,作為心理系學生應該具備心理治療的知識。”曾是北大心理系碩士的于清源如是說。但她也強調“學與用是兩碼事,學習過心理治療課程,未必能運用自如。”心理系曲老師也稱,這名墜樓男生剛修完大二課程,大學前兩年專業課很少,能掌握的心理治療知識并不多。
而燕園博思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督導師楊瑩則表示,心理系學生未必不能有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個人應學會尋找宣泄的渠道,比如去慢跑、唱歌或爬山來釋放自己。楊瑩稱,心理醫生的自殺率也很高,所以心理督導師會定期開導心理醫生。
如何預先判斷身邊同學的自殺傾向呢?北大專職心理咨詢師方新在與同學在線聊天時曾回答說:“如果身邊同學持續食欲不振或整夜失眠,其他同學可迅速向班主任老師匯報。”楊瑩還提醒道:“面對徘徊在自殺邊緣的同窗,其他同學盡量不要親近,因為情緒是會感染的,應馬上向心理醫生求助。”
大學生日常生活接觸最多的就是同學、老師和父母。邁進大學門后,楊瑩建議大學生之間應增多關愛,學校也該多組織集體活動,讓學生找到歸屬感。楊瑩指出,現在幾乎所有大學都設有校園網,網絡聊天代替了同學間面對面的溝通,而眼神的對撞和眼睛與屏幕的交流是兩碼事,長期上網成癮會引發心理問題。老師應組織適合學生胃口的集體活動,把學生從網絡上拉回到現實世界。此外,大學輔導老師也應具備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據北大專職心理咨詢師孫莉介紹,北大已開始行動,由專職咨詢師向各院輔導老師傳授心理健康常識。
“上半年大學生頻頻自殺,高校并不能負全責,”孫莉說,“從表面看,選擇自殺可能是因為不適應大學生活,或是戀愛、人際交往等方面出現問題,但從根本上說與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楊瑩認為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是大學生心智健康成長的保證。楊瑩向記者舉例說,在國外,一個家庭有幾個孩子,孩子們會共同去爭家長的寵,而中國是兩代人一起去爭一個孩子的寵。孩子順心慣了,到了大學難以獨立應對挫折,就會引發各種心理疾病。
楊瑩建議,中國的家長應多對孩子進行“肯定教育”。她告訴記者,在孩子成長期父母給予的肯定要達到5000次以上,才可能養成健全的人格。國外的家長常會豎起大拇指鼓勵自己的孩子,而中國的家長卻常伸出食指指責孩子。這樣孩子的自信就會打折扣,沒有足夠自信就難以培養自尊,不尊重自己更何談尊重別人。楊瑩認為很多孩子苛求別人,當二人意見相左時,關系就會緊張,這實際上是孩子自信不足,導致不夠自尊,所以也不尊重別人的意見。但她也不同意家長過度贊美孩子,要建立適當的自信,家長應多從正面鼓勵和肯定孩子。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如何去做,而不要用“別”、“千萬不要”等字眼。
采訪結束時,幾位心理學專家都表示,家長從小進行肯定教育,同學增多面對面的交流,老師從心理上進行輔導,多方面著手,讓慘痛的悲劇不再發生,這才是生者應該做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