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伴隨的癥狀異常-月經
健康婦女在月經期一般無特殊癥狀。少數婦女在月經來潮時稍有些輕微不舒服的感覺,如精神抑郁、易激動、渾身疲乏等(這不一定是病態的表現),它可以隨著月經結束后,自然消失。但如果月經期有下列明顯癥狀,即屬于病態。
●月經期乳腺囊性增生 此病多發于青年女子。常在月經前或月經期出現一側或雙側乳房脹痛,有的用手還可摸到大小不一的硬塊。其病因多與卵巢功能失調、黃體素分泌減少、雌激素相對增加有關。
●月經期偏頭痛 多發于女子青春期。這是由于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的一種發作性疾病,大多表現為一側性劇烈頭痛,且常伴有惡心、嘔吐、視力模糊、出現幻覺等癥狀。據認為這與垂體促性腺激素敏感性有關。
●月經周期性腹痛 也叫痛經,它是指月經來潮前后或月經期發生的下腹疼痛。痛經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婦女生殖器查不到什么毛病的痛經,稱為原發性痛經。常見于青春期未婚婦女,癥狀多開始于來月經后1-2年。其特征是從行經前1-2天或來潮的第一天開始痛經,以后逐漸好轉。疼痛部位多限于下腹部,有時串到上腹部、腰部或會陰、肛門,嚴重的可伴發惡心、嘔吐。有時也有膜性痛經,這是指來月經時,子宮內膜成片脫落,不易從子宮頸口流出而引起的疼痛。原發性痛經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精神緊張及神經過敏、子宮痙攣或經血不暢(包括頸管狹窄等)、內分泌失調、前列腺素增多等有關。它常在婚后或一次足月分娩后顯著好轉,甚至消失。臨床上指的痛經,一般就是指原發性的痛經。另一種繼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和子宮粘膜下肌瘤等引起的下腹部疼痛。只要病根去除,痛經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經前緊張癥 有的人在來月經前7-14天,就有預感,如頭痛、頭暈、失眠;乳房脹痛,甚至不敢碰;情緒不穩定、容易激動、煩燥或憂慮抑郁;眼皮、手、腿等處出現浮腫,當月經來潮后這些現象很快消失。醫學上把每次月經前都有這種現象出現,稱為“經前期緊張綜合癥”。一般它不會引起嚴重后果,對身體健康影響不大,只要注意調理,癥狀會有所減輕或好轉。產生“經前期緊張綜合癥”的原因目前還不大清楚,多數人認為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雌性激素代謝紊亂、水鹽代謝紊亂有關系。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