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茶道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名家論茶道"終于得以推出,首先要感謝陳香白先生、丁文先生、蔻丹先生,陳文華先生、阮浩耕先生、何震中先生等茶文化界老師的大力支持,其次要感謝陜西唐名綠茶公司的工作人員幫忙文字錄入,再次特致謝忱。
“茶道”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詩僧釋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另據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可以:“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見,早在我國唐代就已經飲茶有“道”了。
古往今來,談茶論道的人很多,從唐陸羽、皎然、封演、盧仝、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到宋蔡襄、歐陽修、蘇軾、黃庭堅、趙佶、陸游及明清時的朱權、許次紓、張岱、張源、陸樹聲、羅稟、袁枚、冒襄以及近代的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都以其人格及文化修養,不斷充實和豐富著中國茶道內容。
當代品茗論道者亦不乏人,如吳覺農、莊晚芳、張天福、陳香白、丁文、寇丹、滕軍、梁貴林、余悅、林治等,都結合各自特點對中國茶道作了不同程度的詮釋。有的簡約,有的翔實;有的質樸,有的華麗;都從不同層面揭示出中國茶道的精神實質。但我個人以為,迄今為止,仍未能就諸如茶道定義、茶道精神、茶道美學等相關問題給出令人十分滿意的答案。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取得遼舉世矚目的成績,為倡導“茶為國飲”鋪平了道路。人類進入新的世紀,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有來自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方面的矛盾;也有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甚至沖突?有學者以為,古老的東方文明和智慧必將又一次發揮出她經久不衰的魅力和影響。而茶文化,特別是中國茶道精神無疑會越來越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矚目和重視。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或者簡單的講,品飲者對茶的覺悟,稱作茶道。由此可見,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于修證范疇,是要實修實證的,不僅要在“理”上認知,更要在“事”上修證,而非僅僅停留在認知或研究的層面上。
但在當今的情形下,必須就一些基本問題探討清楚,然后才能說“修證”。所以推出“名家論茶道”欄目的初衷和目的,就是要把這些年來茶文化界關于茶道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個初步的匯總總結,呈現給大家,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中國茶道作準備。 這里所謂的“名家”,不僅包括了歷年來在中國茶道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許多專家、學者,也包括一些對中國茶道精神有獨特見地和執著追求的中青年學者。囿于個人學識知見,可能會漏掉部分專家、學者,容今后陸續補入。借用佛經的一句話說就:所謂名家者,即非名家,是名名家。
我個人以為,茶道不僅是中國的,也是東方的,也是全世界的。道是相通的,不受地域文化及歷史傳承的局限,大道無形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收錄有關茶道方面的論文時,也適當收錄了日本、韓國部分專家、學者的有關論述,以資參考。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