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心在茶和書法間的到神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養生之道也源遠流長。站在中國五千年厚重的文化面前,我最不能忽視的有兩樣:茶和書法.對于祖先們留下的這兩樣寶貴的文化遺產,我一直懷有一種虔誠的敬意!因為只有在茶和書法之間我的身心在茶和書法間的到神化。
茶為國飲.但茶早已超出了其早期的解毒消渴的實用功能.它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寄托,“誰謂荼苦,其甘如飴”、“有女如荼” 是?詩經?中關于茶的記載,流露出了詩人對茶的偏愛之情。到了唐代陸羽,集其畢生學識將儒、道、佛三教精神融入茶文化,使飲茶活動成為“精神儉德”陶冶性情的手段.飲茶之風及茶文化已趨于成熟。
飲茶于身體大有裨益。茶葉含多種有藥理功能的化學成分,如多酚類、咖啡堿、氨基酸、維生素、芳香物質以及礦物質等,這些成分都是身體所需要的。明代顧元莊所著《茶譜》中說:“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不可一日無茶。”
而書法則以其漢文化特有的藝術形式,保留著華夏民族幾千年文明發展的信息。它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活化石之一,也是一種生命的、情感的顯現。它的產生 、發展之游歷,在我們眼前閃耀著漢民族獨特的浪漫情懷。無論是晉人之風流,唐人之嚴謹,宋人之豪逸,還是元人之超邁,都給我們留下了古代文人一散懷抱之情趣。
古今書法家多長壽,如久負盛名的顏、柳、歐、趙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顏真卿壽至76歲,柳公權87歲,歐陽詢84歲,明代書法家文徵明壽至89歲,清代書法家梁同書壽至92歲,現代書法家孫墨佛壽至100歲,舒同93歲,蘇局仙110歲,董壽平94歲。書法家之所以長壽是因為書法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養生之道。中醫學認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七情太過可使臟氣失調。書法可調節心態,使情緒穩定。狂喜之時,習書能凝神靜氣,精神集中;暴怒之時,能抑郁肝火,心平氣和;憂悲之時,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悅;過思之時,能轉移情緒,抒發情感;驚恐之時,能神態安穩,寧神定志。可見,書法能調節情緒,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說書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藥物療法。漢文化源遠流長,古籍記載倉頡造字,雖是傳說,但字與書體的形態反映了造字者對事物的藝術構思和精神情感的寄托。唐·虞世南《書髓》說:“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而成形。”篆書形態古雅、質樸;隸書圓渾、秀美;楷書嚴謹、鮮明;行書灑脫、爛漫;草書飄逸、奔放。它們盡管風格各異,但都表現出節奏化了的自然美。其正如《淮南子》中說的“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而皆悅于目”,都使人感到美的享受。言為心聲,書為心畫,練習書法無疑能陶冶人的情操,賦予生命積極向上的活力,使人在藝術、眼界、胸襟、修養、氣質上都得到升華。當你書寫時產生的快感、創作時產生的歡愉、作品發表或展出時得到的回報,種種美的信息,會刺激大腦分泌良性物質,對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抗病能力有很好的幫助。書法體現了形神共養的統一性。“形為神之宅”。形體的養護在于動,動以養形。執筆時,指實、掌虛、腕平的姿勢;書寫中懸腕、懸肘,不斷前落后顧、左撇右捺、上折下彎的運動,不但調節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經,而且使指、臂、肩、背、腰、腿部也得到運動,而這種運動是舒緩的、非劇烈的;是適度的,非超常的。書法體現的這種適度運動,貫穿了“搖筋骨、動肢節”的導引內涵。“神為形之主”,清代養生家曹庭棟主張:“養靜為攝生首務”。靜以養神,養神則保形。習書法時全神貫注,人的思想純靜、恬淡、少欲,心神不被外界事物所擾動,在追名逐利的風潮面前,甘于清貧,恪守寂寞,使體內陰陽平衡,保證人體內環境的穩定狀態,延緩細胞的分裂周期,體內氣血在最低限度內變化,代謝相對緩慢。書法能養神,養神能練意,有效地減少或避免心理對于生理的干擾,使一切雜念全拋之九霄云外,這種全身心的投入,其作用不亞于練氣功、打太極拳。練習書法,形神共養,使書家形神一體,心身統一,從而健康長壽。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