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孤獨癥
兒童孤獨癥又被人們稱為兒童自閉癥,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境奇特的反應為特征的精神疾病。通常發生于3歲之前,一般在3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從嬰兒期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終身,是一種嚴重情緒錯亂的疾病。
孤獨癥無種族、社會、宗教之分,與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無關。約每1萬名兒童中有2-4例,本癥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目前,在我國孤獨癥約有50萬左右患兒。兒童孤獨癥無論在成因、發展方式和治療手段和成年人的孤獨癥都有很大區別,它是一種嚴重的嬰幼兒發育障礙。
迄今為止,仍未能闡明兒童孤獨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但至少把它看成是多種生物學原因引起的廣泛性發育障礙所致的異常行為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孤獨癥的基本臨床特征為kanner三聯征。
(一)社會交往障礙 社會缺陷是孤獨癥的核心,有的患兒在嬰兒期就可表現癥狀,可拒絕別人的擁抱,對父母無依戀感,而當父母回來時也沒有愉快的表示。當感到不愉快或受到傷害時也不會去尋找母親的安撫和父母易于分離,有時跟隨陌生人和跟他們父母一樣,有時親人呼喚他們的名字,常常不理會,無反應,表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缺乏眼與眼的對視往往被看成是孤獨癥的特殊表現。
(二)言語發育障礙 孤獨癥的語言障礙是一種質的全面損害,以此癥狀來就醫占大多數。
1.沉默不語或較少使用語言。
2.言語運用能力的損害,表現在不會主動與人交談,不會提出語題或維持語題,他們常是自言自語,但講什么內容,別人聽不懂;他們常有自己的小天地,以此為樂。而毫不注意周圍的環境。有的患兒還不會用代詞或代詞運用顛倒;以致他們的言語變得毫無意義或不知所云。
3.刻板重復的言語或模仿言語。
4.言語音調,節奏的障礙。
5. 出于自我刺激的使用言語:有時尖叫,或發出別人不能聽清或不可理解的話,常稱自我中心語言。
6.非語言性交流的損害
(三)興趣范圍狹窄以及刻極、僵硬的行為方式。
1.對環境傾向于要求固定不變或不正常反應。
2. 不尋常的興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戲方式:表現對某些物件或活動的特殊迷戀。
3. 刻板、重復的行為和特殊的動作姿勢。
4. 對物體的非主要特性的興趣,以及特殊的接觸方式。
(四)感知常見的異常。
(五)智力和認知缺陷。
二、診斷
對于孤獨癥患兒來講,只有早發現、早干預、進行行為矯治,才能幫他們縮短與正常社會的差距,讓他們早日融入社會。如何才能發現孩子在早期的孤獨癥傾向呢?以下的18種行為就是孤獨癥的早期表現,如果發現孩子同時具備以下其中7種行為,就應該懷疑他有孤獨癥傾向了。
1.對聲音沒有反應;2.難于介入同齡人;3.拒絕接受變化;4.對環境冷漠;5.鸚鵡學舌;6.喜歡旋轉物品;7.莫名其妙地發笑;8.抵抗正常學習方法;9.奇怪的玩耍方式;10.動作發展不平衡;11.對疼痛不敏感;12.缺乏目光對視;13.特別依賴某一物品;14.不明原因的哭鬧;15.特別好動或不動;16.拒絕擁抱;17.對真正的危險不懼怕;18.用動作表達需求。
孤獨癥無種族、社會、宗教之分,與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無關。約每1萬名兒童中有2-4例,本癥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目前,在我國孤獨癥約有50萬左右患兒。兒童孤獨癥無論在成因、發展方式和治療手段和成年人的孤獨癥都有很大區別,它是一種嚴重的嬰幼兒發育障礙。
迄今為止,仍未能闡明兒童孤獨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但至少把它看成是多種生物學原因引起的廣泛性發育障礙所致的異常行為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孤獨癥的基本臨床特征為kanner三聯征。
(一)社會交往障礙 社會缺陷是孤獨癥的核心,有的患兒在嬰兒期就可表現癥狀,可拒絕別人的擁抱,對父母無依戀感,而當父母回來時也沒有愉快的表示。當感到不愉快或受到傷害時也不會去尋找母親的安撫和父母易于分離,有時跟隨陌生人和跟他們父母一樣,有時親人呼喚他們的名字,常常不理會,無反應,表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缺乏眼與眼的對視往往被看成是孤獨癥的特殊表現。
(二)言語發育障礙 孤獨癥的語言障礙是一種質的全面損害,以此癥狀來就醫占大多數。
1.沉默不語或較少使用語言。
2.言語運用能力的損害,表現在不會主動與人交談,不會提出語題或維持語題,他們常是自言自語,但講什么內容,別人聽不懂;他們常有自己的小天地,以此為樂。而毫不注意周圍的環境。有的患兒還不會用代詞或代詞運用顛倒;以致他們的言語變得毫無意義或不知所云。
3.刻板重復的言語或模仿言語。
4.言語音調,節奏的障礙。
5. 出于自我刺激的使用言語:有時尖叫,或發出別人不能聽清或不可理解的話,常稱自我中心語言。
6.非語言性交流的損害
(三)興趣范圍狹窄以及刻極、僵硬的行為方式。
1.對環境傾向于要求固定不變或不正常反應。
2. 不尋常的興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戲方式:表現對某些物件或活動的特殊迷戀。
3. 刻板、重復的行為和特殊的動作姿勢。
4. 對物體的非主要特性的興趣,以及特殊的接觸方式。
(四)感知常見的異常。
(五)智力和認知缺陷。
二、診斷
對于孤獨癥患兒來講,只有早發現、早干預、進行行為矯治,才能幫他們縮短與正常社會的差距,讓他們早日融入社會。如何才能發現孩子在早期的孤獨癥傾向呢?以下的18種行為就是孤獨癥的早期表現,如果發現孩子同時具備以下其中7種行為,就應該懷疑他有孤獨癥傾向了。
1.對聲音沒有反應;2.難于介入同齡人;3.拒絕接受變化;4.對環境冷漠;5.鸚鵡學舌;6.喜歡旋轉物品;7.莫名其妙地發笑;8.抵抗正常學習方法;9.奇怪的玩耍方式;10.動作發展不平衡;11.對疼痛不敏感;12.缺乏目光對視;13.特別依賴某一物品;14.不明原因的哭鬧;15.特別好動或不動;16.拒絕擁抱;17.對真正的危險不懼怕;18.用動作表達需求。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