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終要給孩子什么
家庭教育是一個常說常新的問題。說它常,是因為只要家庭存在,就有家庭教育的問題。兒女抬頭不見低頭見,古人說子女都在膝下,形象地說明了父母和子女的親密關系,無數的事實證明了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多么關鍵性的影響。說它新,是因為社會生活和家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獨生子女和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孩子所直接接觸到的社會信息也越來越多,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管不了。不知多少父母都在感嘆,教育孩子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父母的苦,首先來自家庭教育的目標問題,你要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從理論上說,孩子有無限的前途,有的父母看著走紅的明星、著名的作家、成功的經理等等社會名流,眼紅心熱,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夜成名。
父母有了超常的期望,自然就會給自己超常的壓力,而這種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就是超常的投入,外加超常的要求。進口的奶粉,時髦的衣服,高端的玩具,連綿不斷的零花錢……父母們似乎在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實際上這些都是父母的糖衣炮彈,反思一下,在看上去無私無悔的投入背后,父母藏匿了多少不切實際的愿望呢?孩子無法洞察父母的心思,但是他們身上的各種毛病就是對父母的最好報應,最起碼,父母也落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
每個人一出生,就意味著開始脫離母體,成為獨立的人,成為有別于父母的人。孩子的成長,最終要依靠他自己的基本素質。最貼切的比喻,就是教子如種樹,父母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工夫,而不要整天想著子女應該開什么花,結什么果。古人所說的拔苗助長,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急于求成,本末倒置的不明智做法,這個成語大家都熟悉,但是事到臨頭,自己教育子女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功利起來了。
再淵博的父母,也代替不了圖書館;再富有的父母,也不是搖錢樹。你最終能給孩子多少具體的知識和物質享受呢?如果你的孩子在這一時期從你的家庭教育中獲得了健康的人格,可以獨立地解決困難,自信地面對挑戰,自覺地遠離惡習,主動地承擔責任,熱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總之,成了一個素質過硬的人,成了一個不用你操心,能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自己個人理想的人,那才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孩子不是父母自己的,而是屬于孩子自己的,父母有撫養和教育的義務,而沒有管制和強迫的權力,如《老子》所說的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孩子是我的骨肉,我們做父母的辛苦又辛苦地拉扯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怎么不是我自己的呢?但是,成年人不要忘記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每個人都是被撫養、被教育,才長大的。所以說,教育孩子是父母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對自己所受教育的一種償還,所以不能認為作為父母,就理所應當地對孩子發號施令;不能把父母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父母也不是孩子的,在孩子面前,父母的獨立自主性并不由于血緣關系而應該放棄。父母完全沒有必要,最終也不可能成為孩子的仆人。很多父母自覺自愿地為孩子遮風擋雨、端茶送水、穿衣提鞋———不肯錯過一次機會,同時兼任孩子的自動提款機,孩子連提都不用提,錢就送上來了。我們對這樣的父母朋友要說一聲:歇著吧,您!
最要緊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獨立自主的人。因循守舊、懶惰怯懦、悲觀厭世、浮躁輕率、好高騖遠、自私孤僻等等不良因素都會左右孩子的成長。社會是大熔爐,也是大染缸,最終能否成才,有沒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是最關鍵的因素。
但是,家庭教育是一個日積月累的漸進過程,它是一種藝術,而不是一種技術,也就是說不能像設計產品那樣,按照一定的配方教育我們的孩子,然后可以料定孩子的長短。孩子是活生生的,社會是變動不居的,家庭教育實際上是處于動態之中的。同時,家庭教育也沒有什么秘密可言,有些父母希望獲得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也是不切實際的、偷懶的想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