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是根據它們的作用和循行部位而命名的。督脈的“督”字,有總督的意思,主周身的陽經,所以叫督;任脈的“任”字,有擔任的含義,主周身之陰經,所以叫任;沖脈的“沖”字,含有沖要(要道)的意義,適當沖要的部位,所以叫沖;蹺脈的“蹺”字,含有足跟蹺捷的意義,所以叫蹺;陰蹺起于足跟內側,陽蹺起于足跟外側。維脈的“維”字,含有維系的意義,所以叫維;陽維能維系諸陽經,陰維能維系諸陰經;帶脈在脅下繞身一周,象束帶一樣,令人腰部強健,所以叫帶。
十五絡脈是根據經脈別出部位的穴名而命名的。
經穴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進行營、衛、氣、血的主體;經別是經脈的深在部分的分支,以溝通臟與腑的聯系;十五絡脈是經脈的淺在部分的分支,以連接經脈的表與里的關系。奇經八脈當中除任、督二脈與十二經脈匯合以營循環外,其余沖、帶、陰維、陽維、陰蹺、陽蹺等六條奇經,皆以縱橫交錯于十二經脈之間起著溢蓄調節作用。
經絡的病理,由于經脈、臟腑、氣血、津液等等,都有著互相關聯的作用,因此在發病時,雖然有先后次序的不同和在經脈,在臟腑,在氣血的區別,但是它們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轉變的。經絡病可以傳入臟腑,臟腑病也可以反應于經絡,氣病可以及血,血病可以及氣。
經絡與診斷、治療有著密切關系;因為每一條經絡,都有它一定的循行部位與內臟聯系,所以在臟腑或經絡病變時所出現的病候,也有它一定的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可作為診斷上的重要依據,明確了病癥的所屬經絡臟腑,則可準確的選穴配指,以達治病目的。
俞穴遍布周身各個部位,大體可分為三種:
十四經俞穴,內經有全身三百六十五穴之說,但實際統計,除去重復僅得單穴二十五個,雙穴一百三十五個,總數亦只有一百六十個。晉代的甲乙經用分經分部法,詳載俞穴各位,共計三百四十九穴,銅人針灸俞穴圖經,十四經發揮均載三百五十四穴,至明代的針灸大成始有三百五十九穴,后來醫者又根據素問王冰注將中樞補入督脈經,急脈補入足厥陰經,共計三百六十一穴。
經外奇穴,實際上是從阿是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過多年實踐證明對某些疾病有特殊療效,從無定位變為有定位了,它與經脈循行通路也有一定的關系。
阿是穴又稱不定穴、天應穴,無固定的部位與名稱,而隨著壓疼的部位而定穴。靈樞經筋篇的“以痛為俞”,即是指此,可以起到補充經穴主治不足的作用。 2/2 首頁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