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脈區的應用
五絕指針療法調理經脈進行治病的技術,實際上就是應用了經脈區理論,所謂的調理經脈,實際上是將指法運用到了由浮絡、孫絡、孫孫絡,圍繞經脈循行路線組成的經脈區,而不只是將指法運行在經脈循行路線上。五絕指針療法以輕盈、快速的指法對皮毛進行點打,正是應用了浮絡、孫絡、孫孫絡理論,使浮絡、孫絡、孫孫絡的治病作用與經脈、絡脈的治病作用,通過指法的物理運動融為一體,共同產生治病效應。
在中醫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拍打、足療等療法技術應用中,從古至今,都出現了一個錯誤觀點,那就是,人人都說推拿某個穴位或某條經絡、或某個部位治療某某病,那么,當醫者運用平掌推擦某部位的某條經脈時,方圓十幾公分的手掌按壓在了后背或其它部位上往下或往上推動時,到底是不是只推在了經脈路線上了呢?不是,絕對不是;比如:當用推拿按摩的手法推擦任脈路線時,一張大手把任脈兩側的腎經都一起壓在了手掌下,這能說是推拿任脈嗎?還有刮痧也是如此,不能說是在某條經脈上刮痧,而是在某一條或幾條經脈區進行了刮痧,這樣才合乎真正的經絡理論內涵。再有,現在有的拔罐的罐具,大的已經是一口煮飯用的鍋,但嘴上還叫嚷著是對準某個穴位進行拔罐就能治愈什么病,這不是很可笑嗎?一口大鍋拔在了整個后背上,到底扣住了多少個穴位呢?就算是真的有效了,到底是不是你說的那個穴位在起作用呢?不要說是大鍋式的罐具,就是最小的罐具,也不是只扣在了總共有一厘米大小的穴位波及區內了,而應該說是某個“穴位區”或某某“腧穴區”才對。
有時候,在中醫技術治療理論中,也曾提到在某個穴位部位或某條經絡部位進行如何如何等說法,這是比較貼題的,因為,諸多手法治病,都是將手法運行到了以某個穴位或經脈為核心的部位上,這樣的說法與經脈區理論基本是一致的。應用某個“穴位部位”、某個“經絡部位”進行治療疾病,實際上這個“穴位部位”、“經絡部位”里面就包容了諸多的浮絡、孫絡、孫孫絡在內。
二、穴位區(腧穴區)
(一)穴位區部位和區域大小的確定
穴位區是指應用治療時,以某個穴位為核心,向外、向周圍延伸的具體位置部位;每個穴位區的具體范圍的大小是根據該穴位所屬的經脈確定的;因為,在經脈區理論中已經詳細進行了說明和舉例,確定了每一條經脈區范圍的大小,是根據某條經脈的循行路線與兩側相鄰的另一條經脈循行路線所相隔的距離確定的,如果兩條經脈循行路線相隔的距離較遠,那么,同是從兩條經脈相隔的中間位置為區域邊緣,這個經脈區的范圍就較大,反之,如果兩條經脈循行路線相隔的距離較近,那么,這個經脈區的范圍就較小。正是根據這樣的理論,也就明確了在某條經脈循行路線上的某個穴位區所應該有的范圍的大小;也就是說,穴位是各條經脈循行路線上的腧穴點,每個穴位區的邊緣位置都是隨著經脈區的邊緣而確定的;而沿著經脈循行路線所向外、或者說是向上向下需要延伸的位置,則確定在同一條經脈線上的、兩個臨近穴位點的中間位置。所以,每個穴位區的具體范圍的大小也是不相同的。
(二)形成穴位區應用理論的依據
穴位區應用理論的形成,簡單地說,是離不開經脈區理論的確定的,所以,不外乎充分運用浮絡、孫絡、孫孫絡理論;按照孫孫絡理論進行推理,也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理念,那就是,既然浮絡、孫絡、孫孫絡都是一條條細微的經絡線,理所當然地也就會在每一條細微的經絡線上分布諸多微小的穴位點,雖然這些微小的穴位點,很難確定和顯示它們的具體位置,但是,不等于這些微小的穴位點不存在,就像十二正經中的諸多腧穴,也是經過了很多年的經驗積累和不斷發現而確定增補的;所以,可以這樣說,既然有細微的孫孫絡存在并布滿全身,那么,布滿全身、無處不在的孫孫絡循行路線上就會有無以分辨和計數的微小穴位點布滿整個人體,甚至可以這樣比喻,周身上下的微小穴位,就像體表的汗毛一樣密集分布;在每個腧穴區內都會有無以計數的微小穴位點存在,所以,在運用穴位區進行手法治療疾病時,不但應用了經脈循行路線上的穴位,同時也應用了在這個穴位區域內的諸多微小穴位;在腧穴分布密集的人體部位,運用諸多手法治療疾病時,甚至很難說清楚你是運用了哪一個穴位,因為,你在運行推拿手法時,一張手,整個手掌壓住了鄰近的幾個穴位,你認為是某個穴位產生了療效,我不那么認為,我說也許是鄰近的幾個穴位共同產生了療效呢,所以,應該說是某幾個穴位部位或某幾個穴位區產生了治療效果。
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五絕指針療法不按照針灸學的阿是穴定穴理論,而獨取疼痛中心點確定阿是穴,又以該穴為核心,設定整個疼痛區為阿是區的有效治療方法,也是確定穴位區應用理論的依據。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