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瘡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疥瘡系疥螨所引起的一種接觸傳染性疾病。解放前病人不少,約占皮膚科門診患者總數的五分之一;解放后幾乎見不到。可是從1973年始本病又在我國逐漸流行起來,至今也可算為常見多發病。
中西醫對疥瘡的觀點和疾病名稱皆有共識之處。在我國,早在東漢(公元25~220年),王充《論衡,商蟲篇》已明確指出本病與疥蟲的關系。但用疥瘡作為病名是見于南齊(公元479~502年),孟慶宣《劉涓子鬼遺方》的醫典中,爾后,沿用至今。然后,到隋(公元581~618年),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可以說是世界上首次對本病及其病原作了詳盡的描述。如該醫書《瘡病諸侯 疥侯》中云“疥者,有數種,有大疥、有馬疥、有水疥、有干疥、有濕疥。多生手足,乃至遍體。……并皆有蟲,人往往以針挑得,狀如水內小蟲”。可是,西方國家直到公元17世紀以后才由意大利藥劑師,塞斯托尼(Cestoni,D.公元1637~1781年)提出疥蟲乃疥瘡的病原體。另外,在治療上,中醫也對世界醫學做出了卓越貢獻,遠在一千多年前,即晉代(公元265~420年),葛洪《肘后備急方》中已載敘用硫黃全身涂搽殺蟲,并知曉采用苦參煎服籍以止癢。
該病病因是疥螨,又叫疥蟲。它是恙蟲中很重要的一類,屬節肢動物門,蜘蛛綱螨目的疥螨亞目。疥蟲有人型和動物型之別,后者也能感染人,但由于人的皮膚不宜長久寄生,故此病情較輕,而且臨床亦少見。
疥蟲生活史分蟲卵、幼蟲、稚蟲及成蟲四個時期。從蟲卵到成蟲每代約需8~12天,平均15天。卵呈橢圓形,淺黃色,大小160×100微米,通常位于雌蟲所掘的隧道內。卵在干燥環境能生存1~2個日,而在潮濕地方生存較久。故潮濕的衣服、被褥、毛巾等偶爾也成為其寄生場所。一條雌蟲一生可產卵40~50個,卵期為2~3天。幼蟲絕大多數是由卵孵化而來的,個別亦能在母體發育而成。其生活在隧道里,體態已和成蟲近似。幼蟲經3~4天后脫皮發育成四對足的一期稚蟲,至此疥蟲方能區分雌雄。小型一期稚蟲2~3天后再脫皮變為雄蟲;大型一期稚蟲經2天脫皮變成二期稚蟲,它與雄性成蟲于夜間在皮膚表面交配(并非雌雄成蟲交配),然后選擇合適部位鉆入宿主表皮內,并開始掘鑿隧道,不久再次脫皮最后才變成雌性成蟲。雄蟲交尾后很快就死去或筑一個短隧道作短暫的寄生。由此得知,雄的疥蟲僅有一稚蟲期,而雌者則有二個稚蟲期。此后,雌孕蟲在掘隧道過程中邊前進邊排卵,每天進行速度為0.5~5毫米,直至產卵完畢才死于隧道的盲端,其平均生存6~8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濕疹]慢性濕疹驗方 07-23 [凍瘡]冬病夏治防凍瘡 07-21 [膿皰瘡]夏季當心膿皰瘡 05-24 [帶狀皰疹]火針治帶狀皰疹神經痛 04-20 [凍瘡][圖文]凍瘡是怎么形成的? 03-09 [凍瘡][圖文]凍瘡怎么治 凍瘡的治療方法 03-09 [帶狀皰疹]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疼痛之脈案 03-02 [帶狀皰疹]病毒性帶狀皰疹 03-02 [帶狀皰疹][圖文]帶狀皰疹后遺癥的外用治療… 02-28 [帶狀皰疹][圖文]帶狀皰疹的癥狀及后遺癥 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