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領取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證書、獎章和獎金,這一值得國人沸騰與歡呼的時刻,不僅是世界科學界對這位84歲老人的學術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西方醫學界對擁有5000年文化底蘊的中華中醫藥的權威首肯。
屠呦呦是中國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她從普通的中草藥植物中提取了青蒿素,這成為人類對抗瘧疾的最后防線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自2000年以來,已有超過10億名瘧疾患者在以青蒿素為基礎的治療方案中受益,瘧疾在幾個國家的流行被成功控制。
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這個發現為人類提供了強大的新手段,對付使人衰弱、每年影響數百萬人的疾病。”諾貝爾評委會在此次給屠呦呦的頒獎詞中這樣表述,“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痛苦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
事實再次證明,作為中國最自豪的原創,中醫藥和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從神農嘗百草開始,有著數千年的發展和積淀,對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梳納形成獨特體系,由臨床經驗中升華的預防醫學成為獨有優勢,并世世代代在呵護著人類的健康。
在現代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傳統的中醫藥和中醫藥學并不落伍,相反于不少惡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攻治上,更有令西方醫學望塵莫及之處。世人不會忘記,可追溯古代兩漢時期的針灸,于上世紀70年代初在全球刮起了“針麻”熱,就連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亦為之傾倒。
類似像“針麻”這樣神奇的醫術,在中國當下依然不乏其例。羅有明中醫正骨療法、孫一民中醫白血病治法等等都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了精湛而獨特的綠色醫術和療法,也最大限度地解除了成千上萬患者的疾病痛苦。
非常遺憾的是,這些璀璨的中國原創,并未像屠呦呦及她的青蒿素那樣得到世界關注,更未對世界衛生進步所蘊含的巨大戰略價值釋放出來。究其原因,除去西方醫學在世界醫學長期占主導地位、中醫藥學在“西方東漸”思潮下被邊緣化等因素之外,我國現行中醫藥管理體制和創新機制存在某些弊端不可小視。
曾倡導的“中西醫結合”演變成如今的用西醫審視、管理和改造中醫。這主要表現為:依據西藥的理論、標準和方法評審中藥;按照西醫醫院的體系和模式審批中醫醫院;采用西醫標準考錄中醫執業醫。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