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吃什么好第 2 頁
(2)緩解期:發病4天~4周內。隨著病情好轉,可逐步改為半流食,但仍應少量多餐。急性后期總熱能可增加至4200~5040千焦(1000~1200千卡)。膳食宜清淡、富有營養且易消化。允許進食粥、麥片、淡奶、瘦肉魚類、家禽、蔬菜和水果。食物不宜過熱、過冷,并應少吃多餐,經常保持胃腸通暢,以防止大便過分用力。3~4周后,隨著病人逐漸恢復活動,飲食也可適當放松,但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仍應控制,對伴有高血壓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仍應限鈉。肥胖者應減食。飽餐(特別是進食多量脂肪時)應當避免,因它可引起心肌梗塞再發作,這可能與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緩慢,血小板易于凝集而致血栓形成有關。另方面,飲食也不應限制過分,以免造成營養不良和增加病人的精神負擔。
(3)恢復期:發病4周后,病情穩定后,隨其活動量的增加。一般每天熱量可保持在1000~1200千卡左右。足量的優質蛋白和維生素則有利于病損部位的修復。乳類蛋白、瘦肉、魚類、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特別是綠葉蔬菜和水果是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性質疏利通導,宜經常攝食。每天的飲食中還要含有一定量的粗纖維素,以保持大便通暢,以免排便費力。此外,恢復期后,應防止復發,其膳食原則還應包括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飽餐,控制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預防血液粘度增高和血小板凝集。戒煙、酒,如伴有高血壓和慢性心力衰竭者應限鈉。
(4)注意水和電解質平衡。食物中水的含量應與飲水及輸液量一并考慮,使適應心臟的負荷能力。如患者伴有高血壓或心力衰竭,應限制鈉鹽,但臨床上亦觀察到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后,尿中有鈉的丟失,故應根據血液生化指標予以調整。有人研究缺血心肌的營養代謝,認為鎂對缺血性心肌病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膳食中含一定量的鎂,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成人鎂的需要量為300~400毫克/日,食物來源為有色蔬菜、小米、面粉、肉、海產品等。已知鉀對心肌的興奮性、傳導性等均有影響,低鉀血癥易發生心律失常,故應注意如有低鉀血癥出現,飲食上應予調整。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