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5-10-4 8:33:55 

眩暈是指頭暈眼花,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甚至昏倒等。西醫的內耳性眩暈、腦動脈硬化、高血壓、貧血、神經衰弱以及某些腦部疾患等出現以眩暈為主要癥狀時,可參考本證辨證論治。
眩暈治療的診斷要點 |
|
眩暈治療的辨證分析 |
眩暈一證,可由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以及痰阻中阻、瘀血阻絡等原因所致。前人所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無痰不作!,“無虛不作!钡鹊,均是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眩暈多系本虛標實,實指風、火、痰、瘀,虛則陰虛血少精虧。其病變臟腑以肝、脾、腎為重點,三者之中又以肝為主。 本證為臨床常見之病,病情有輕有重,且各類眩暈可單獨出現,亦可相互為并見,如肝陽上亢兼肝腎陰虛,血虛兼肝陽上亢,肝陽兼痰濁等證。在臨床上以虛證或本虛標實證較為多見,需詳察病情,辨證治療。至于治法也有從本從標之異,急者多偏實,可選用熄風、潛陽、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標為主,緩者多偏虛,當用補養氣血、益腎、養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為主。 |
眩暈治療的辨證論治 |
肝陽上亢型 【證見】 眩暈耳鳴,頭痛且脹,煩勞或惱怒時加重,面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 【治法】 平肝潛陽,滋養肝腎。 【方藥】 1.主方天麻鉤藤飲(胡光慈《雜病證治新義》)加減 處方:天麻10克,鉤藤15克,石決明30克,白芍12克,黃芩10克,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夜交藤20克,菊花12克,牛膝15克。水煎服。 若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者,可選用大定風珠(吳鞠通《溫病條辨》),以育陰潛陽。 2.中成藥血平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滋陰潛陽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石決明、女貞子、杜仲、熟地黃各25克,生牡蠣、桑寄生各20克,山茱萸15克,夏枯草、天麻各10克。水煎服。 (2)清肝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葛根、鉤藤、白薇、黃芩、茺蔚子、白蒺藜、桑寄生、牛膝、澤瀉、川芎、野菊花各12克,磁石30克。水煎服。 氣血虧虛型 【證見】 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發白,唇甲不華,心悸不眠,疲乏懶言。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 補養氣血,健運脾胃。 【方藥】 1.主方歸脾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黨參、黃芪各15克,當歸、白術、茯苓、白芍各12克,龍眼肉10克,何首烏18克,遠志6克,酸棗仁15克,大棗5枚。水煎服。 2.中成藥 (1)十全大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人參養榮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眩暈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當歸、山藥各20克,五味子10克,酸棗仁12克,龍眼肉15克。水煎服。 (2)鎮眩湯(陳寶田《時方的臨床應用》) 處方:川芎10~16克,當歸10-12克,白芍10~16克,生地黃10一12克,桂枝10~12克,白茯苓12~18克,白術10克,生龍骨、生牡蠣各30—6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腎精不足型 【證見】 眩暈,腰膝酸軟,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少寐多夢。舌質紅,脈弦細數。 【治法】 滋陰補腎。 【方藥】 1.主方杞菊地黃丸(董西園《醫級》)加減 處方:熟地黃18克,山藥15克,山茱萸、茯苓各12克,澤瀉、牡丹皮各10克,枸杞子、菊花各12克,白芍15克,龜板膠12克(烊化)。水煎服。 若偏腎陽虛者,可加熟附子、鹿角膠(烊化)各10克,肉桂5克,杜仲15克,去菊花、龜板膠等。 2.中成藥 (1)滋陰補腎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鹿羓補腎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滋腎治眩湯(何春水等《精選千家妙方》) 處方:山茱萸、山藥各15克,茯苓、澤瀉、牡丹皮、五味子各10克,熟地黃、磁石各20克。水煎服 (2)麻菊散(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生地黃30克,天麻10克,鉤藤20克,菊花9克,龍骨20克(先煎),牡蠣20克(先煎),赤芍12克,自芍15克,當歸12克,川芎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痰濁中阻型 【證見】 眩暈而頭重如蒙,胸悶惡心,少食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 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方藥】 1.主方半夏白術天麻湯(程鐘齡《醫學心悟》)加減 處方:法半夏15克,天麻10克,白術12克,陳皮6克,茯苓、鉤藤、澤瀉各15克。水煎服。 嘔吐頻者,加代赭石20克、竹茹12克、生姜10克。耳鳴重聽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2克。 2.中成藥陳夏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平肝化痰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法半夏、車前草、夏枯草各18克,生代赭石45克。水煎服。 (2)治眩湯(吳日敦《陜西中醫》1989.12) 處方:澤瀉、白術各60克。水煎服。 瘀血阻絡型 【證見】 眩暈、頭痛,或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黯。舌有紫斑或瘀點,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 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 1.主方桃紅四物湯(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當歸12克,川芎10克,赤芍、生地黃各15克,桃仁、紅花各10克,丹參2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兼氣虛者,加黨參15克、黃芪30克。兼陽虛者,加熟附子10克、桂枝12克。兼陰虧者,加女貞子、旱蓮草各15克,麥冬12克。兼血虛者,加何首烏20克,雞血藤30克。 2.中成藥正天丸,每次1包,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化瘀清散湯(賴天松等《I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柴胡6~10克,葛根、丹參各10~15克,杭菊、桑枝各12一15克,牡丹皮、赤芍、紅花、地龍各10克,薄荷6克。水煎服。 (2)祛痰清顱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桃仁、蔓荊子各9克,紅花、川芎、甘草各6克,當歸、牡丹皮、赤芍、菊花各10克,羚羊角2克(銼細末吞服)。水煎服。 (3)倪氏活血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赤芍12克,川芎6克,桃仁9克,劉寄奴、葛根各15克。水煎服。 |
眩暈治療的其他療法 1. 五絕指針療法(周身多經脈調理加局部選穴刺激治療)
|
2.針灸療法 (1)體針:肝陽眩暈急性發作可針刺太沖穴,瀉法。氣血虛眩暈,可選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等穴,取補法或灸之。肝陽上亢者,可選用風池、行間、俠溪等穴,取瀉法。兼肝腎陰虧者,加刺肝俞、腎俞用補法。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等穴,用瀉法。各種虛證眩暈急性發作均可艾灸百會穴。 (2)耳針:選用腎、神門、枕、內耳、皮質下。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30分鐘,間歇捻針。每日1次,5—7日為1個療程。 (3)頭針:選雙側暈聽區,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3.飲食療法 (1)天麻燉豬腦:天麻10克,豬腦1個洗凈,同放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服食。用于治肝陽上亢眩暈。 (2)五月艾煮雞蛋:五月艾生用45克,黑豆30克,雞蛋2個,加水共煲熟服食。用于治血虛眩暈。 (3)羊頭黃芪湯:羊頭1個(包括羊腦),黃芪20克,水煎服食。用于治腎精不足眩暈。 4.預防調護 |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高血壓的癥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