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疳證
疳證是指小兒脾胃受傷,運化失健,氣液耗損,導致全身虛弱贏瘦的慢性病證。與西醫(yī)的營養(yǎng)不良癥相類似。
兒童疳證的診斷要點
多發(fā)生在3歲以內(nèi)的嬰幼兒,有長期喂養(yǎng)不當、飲食失調(diào)及疾病的影響。臨床上以形體消瘦,肌肉松弛,面色無華,頭發(fā)干枯,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腹部脹大,青筋顯露或腹凹如舟,飲食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
患兒雖有消瘦等癥狀,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先天畸形的兔唇、狼咽,以及寄生蟲病、肺癆及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消瘦,均不屬疳證范疇。
兒童疳證的辨證分析
本證主要病因是由于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傷,運化失職,或喂養(yǎng)不當,營養(yǎng)失調(diào),生化乏源,或久嘔久瀉,或病后失調(diào),均可使脾胃受損,氣血津液耗傷,不能濡養(yǎng)臟腑、肌肉、四肢百骸,漸至形體贏瘦而成疳證。疳證雖為脾胃病,但病久氣血虛衰,諸臟失養(yǎng),必累及其他臟腑,而出現(xiàn)各種兼證。
辨證首要辨明虛實。一般而言,病初起大多偏實,中期虛實互見,晚期屬虛為主。
總的治療原則,以顧護脾胃為本。實證者,應著重消積,然后理脾;虛實并見者,可攻補兼施;倘虛象畢現(xiàn)者,應著重補脾益氣。
兒童疳證的辨證論治
積滯傷脾
【證見】 面黃肌瘦,毛發(fā)稀疏,煩躁口渴,乳食減少,或多吃善饑,或食則嘔吐,腹?jié)M拒按,大便干結(jié),或溏泄臭穢,小便黃濁,或午后潮熱。舌苔厚膩,脈象滑數(shù),指紋紫滯。
【治法】 消積理脾。
【方藥】
1.主方消疳理脾湯(吳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神曲6克,麥芽12克,檳榔10克,陳皮3克,獨腳金12克,山楂10克,雞內(nèi)金6克,胡黃連6克,使君子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l劑。
若積滯甚者,加三棱6克、莪術(shù)6克。若積滯化熱者,加黃連6克。脾虛者,加黨參12克,白術(shù)10克。
2.中成藥
(1)肥兒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1~2次。3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空腹服。
(2)消積健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3)保兒安沖劑,沖服,每次5—10克,每日2次。3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
3.單方驗方
(1)疳積散(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
處方:雞內(nèi)金30克,神曲、麥芽、山楂各100克,研成細末。每次1.5—3克,糖水調(diào)服,每日3次。
(2)蟾蜍散(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
處方:蟾蜍去內(nèi)臟,焙干研末,每次1.5—3克,糖水調(diào)服,每日3次。
脾氣虛弱
【證見】 形體枯瘦,面黃發(fā)枯,精神萎靡,納呆厭食,食而不化,脘腹膨脹,或有低熱,或四肢不溫,便溏不化。舌淡苔白膩,脈濡細滑,指紋淡紫。
【治法】 健脾消積。
【方藥】
1.主方啟脾散(張秉成《成方便讀》)加減
處方:黨參12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蓮子12克,山楂10克,麥芽12克,五谷蟲6克,陳皮3克,砂仁3克(后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若氣弱少力,加黃芪15克。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肉桂3克(煽)。便泄不止者,加肉豆蔻6克。
2.中成藥
(1)啟脾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3次。3歲以內(nèi)小兒用量酌減。
(2)扶脾散,口服,每次15—30克,每日2次。3歲以內(nèi)小兒用量酌減。
(3)肥兒糖漿,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三仙四君湯(參見“積滯”脾虛夾積型)
氣血兩虛
【證見】 骨瘦如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睡臥露晴,啼哭無力,腹陷如舟,納呆便溏。唇舌色淡,脈細無力,指紋淡。
【治法】 補益氣血。
【方藥】
1.主方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減
處方: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熟地黃10克,白芍6克,當歸6克,黃芪12克,陳皮3克,炙甘草6克,川芎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若脾陽偏虛者,加炮姜6克、熟附子6克。若胃陰不足者,加石斛10克、烏梅6克。
2.中成藥
(1)十全大補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2—3次,飯前溫開水送服。
(2)八珍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2次,空腹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健脾補血湯(蔡化理《中西醫(yī)結(jié)合兒科試用新方》)
處方:黨參、焦三仙、淫羊藿各15克,白術(shù)、茯苓、熟地黃各9克,丹參18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小兒藥量酌減。
兼證
在疳證之后期,常有出現(xiàn)以下病證:
1.眼疳證見二目干澀,畏光羞明,甚則眼珠混濁,白膜遮睛。宜以養(yǎng)肝明目退翳治療。
處方:菊花6克,草決明9克,夜明砂6克,木賊6克,蟬蛻3克,赤芍6克,女貞子9克,山藥12克,甘草3克。水煎服。另用獨腳金10克、豬肝30克,加水適量,蒸熟或煮熟后,服食藥液及豬肝。
2.心疳證見發(fā)熱煩躁,面赤唇紅,口舌生瘡,小便短赤。宜以清心瀉火養(yǎng)陰治療。
處方:生地黃10克,木通6克,淡竹葉6克,玄參6克,金銀花8克,連翹6克,甘草3克。水煎服。并用水蜜調(diào)冰硼散涂口腔。
3.疳腫脹證見小便短少,全身或四肢、目胞浮腫。宜以健脾溫陽利水治療。
處方:白術(shù)10克,桂枝4克,茯苓皮8克,豬苓8克,大腹皮8克,陳皮3克,生姜皮3克,黃芪10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
兒童疳證的其他療法
1.外治法 取神曲、麥芽、蠶矢、胡黃連、蕪荑、雷丸、藿香各10克,木香、蘆薈、吳茱萸、陳皮、蒼術(shù)、五谷蟲各5克,共研細末備用。用時取藥末3克;神闕穴經(jīng)常規(guī)消毒,將藥末填放其中,用膠布固定,以防外漏。每日換藥1次,可連續(xù)外敷多日;如有皮膚過敏或破損,則停用。
2.針灸療法 參照厭食、積滯的針灸療法。
3.捏脊療法 參照積滯的捏脊療法。
4.飲食療法
肥兒糊:茯苓、山藥各300克,芡實、蓮子肉、扁豆、薏苡仁各150克,炒谷麥芽、雞內(nèi)金各75克,共研為細末,和粳米粉適量拌勻。每次取15~30克,加入煮沸的水中,打成糊狀,白糖調(diào)味食用,每日2次。適用于虛實挾雜之疳證。 (
消疳鴿肉湯:太子參10克,黃芪10克,白術(shù)10克,山藥20克,陳皮5克,砂仁3克,乳鴿1只。將鴿去毛洗凈,6味藥用紗布包裹,同放砂鍋中,加水適量,燉至熟爛,去藥渣,少許調(diào)味,吃鴿肉飲湯。3日1次,連服4。5次。適用于氣血虛損之疳證。
兒童疳證的診斷要點
兒童疳證的辨證分析
本證主要病因是由于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傷,運化失職,或喂養(yǎng)不當,營養(yǎng)失調(diào),生化乏源,或久嘔久瀉,或病后失調(diào),均可使脾胃受損,氣血津液耗傷,不能濡養(yǎng)臟腑、肌肉、四肢百骸,漸至形體贏瘦而成疳證。疳證雖為脾胃病,但病久氣血虛衰,諸臟失養(yǎng),必累及其他臟腑,而出現(xiàn)各種兼證。
辨證首要辨明虛實。一般而言,病初起大多偏實,中期虛實互見,晚期屬虛為主。
總的治療原則,以顧護脾胃為本。實證者,應著重消積,然后理脾;虛實并見者,可攻補兼施;倘虛象畢現(xiàn)者,應著重補脾益氣。
兒童疳證的辨證論治
積滯傷脾
【證見】 面黃肌瘦,毛發(fā)稀疏,煩躁口渴,乳食減少,或多吃善饑,或食則嘔吐,腹?jié)M拒按,大便干結(jié),或溏泄臭穢,小便黃濁,或午后潮熱。舌苔厚膩,脈象滑數(shù),指紋紫滯。
【治法】 消積理脾。
【方藥】
1.主方消疳理脾湯(吳謙《醫(yī)宗金鑒》)加減
處方:神曲6克,麥芽12克,檳榔10克,陳皮3克,獨腳金12克,山楂10克,雞內(nèi)金6克,胡黃連6克,使君子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l劑。
若積滯甚者,加三棱6克、莪術(shù)6克。若積滯化熱者,加黃連6克。脾虛者,加黨參12克,白術(shù)10克。
2.中成藥
(1)肥兒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1~2次。3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空腹服。
(2)消積健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3)保兒安沖劑,沖服,每次5—10克,每日2次。3歲以內(nèi)小兒酌減。
3.單方驗方
(1)疳積散(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
處方:雞內(nèi)金30克,神曲、麥芽、山楂各100克,研成細末。每次1.5—3克,糖水調(diào)服,每日3次。
(2)蟾蜍散(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
處方:蟾蜍去內(nèi)臟,焙干研末,每次1.5—3克,糖水調(diào)服,每日3次。
脾氣虛弱
【證見】 形體枯瘦,面黃發(fā)枯,精神萎靡,納呆厭食,食而不化,脘腹膨脹,或有低熱,或四肢不溫,便溏不化。舌淡苔白膩,脈濡細滑,指紋淡紫。
【治法】 健脾消積。
【方藥】
1.主方啟脾散(張秉成《成方便讀》)加減
處方:黨參12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蓮子12克,山楂10克,麥芽12克,五谷蟲6克,陳皮3克,砂仁3克(后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若氣弱少力,加黃芪15克。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肉桂3克(煽)。便泄不止者,加肉豆蔻6克。
2.中成藥
(1)啟脾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3次。3歲以內(nèi)小兒用量酌減。
(2)扶脾散,口服,每次15—30克,每日2次。3歲以內(nèi)小兒用量酌減。
(3)肥兒糖漿,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三仙四君湯(參見“積滯”脾虛夾積型)
氣血兩虛
【證見】 骨瘦如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睡臥露晴,啼哭無力,腹陷如舟,納呆便溏。唇舌色淡,脈細無力,指紋淡。
【治法】 補益氣血。
【方藥】
1.主方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減
處方: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熟地黃10克,白芍6克,當歸6克,黃芪12克,陳皮3克,炙甘草6克,川芎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若脾陽偏虛者,加炮姜6克、熟附子6克。若胃陰不足者,加石斛10克、烏梅6克。
2.中成藥
(1)十全大補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2—3次,飯前溫開水送服。
(2)八珍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水蜜丸每次3克,每日2次,空腹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健脾補血湯(蔡化理《中西醫(yī)結(jié)合兒科試用新方》)
處方:黨參、焦三仙、淫羊藿各15克,白術(shù)、茯苓、熟地黃各9克,丹參18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小兒藥量酌減。
兼證
在疳證之后期,常有出現(xiàn)以下病證:
1.眼疳證見二目干澀,畏光羞明,甚則眼珠混濁,白膜遮睛。宜以養(yǎng)肝明目退翳治療。
處方:菊花6克,草決明9克,夜明砂6克,木賊6克,蟬蛻3克,赤芍6克,女貞子9克,山藥12克,甘草3克。水煎服。另用獨腳金10克、豬肝30克,加水適量,蒸熟或煮熟后,服食藥液及豬肝。
2.心疳證見發(fā)熱煩躁,面赤唇紅,口舌生瘡,小便短赤。宜以清心瀉火養(yǎng)陰治療。
處方:生地黃10克,木通6克,淡竹葉6克,玄參6克,金銀花8克,連翹6克,甘草3克。水煎服。并用水蜜調(diào)冰硼散涂口腔。
3.疳腫脹證見小便短少,全身或四肢、目胞浮腫。宜以健脾溫陽利水治療。
處方:白術(shù)10克,桂枝4克,茯苓皮8克,豬苓8克,大腹皮8克,陳皮3克,生姜皮3克,黃芪10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
兒童疳證的其他療法
1.外治法 取神曲、麥芽、蠶矢、胡黃連、蕪荑、雷丸、藿香各10克,木香、蘆薈、吳茱萸、陳皮、蒼術(shù)、五谷蟲各5克,共研細末備用。用時取藥末3克;神闕穴經(jīng)常規(guī)消毒,將藥末填放其中,用膠布固定,以防外漏。每日換藥1次,可連續(xù)外敷多日;如有皮膚過敏或破損,則停用。
2.針灸療法 參照厭食、積滯的針灸療法。
3.捏脊療法 參照積滯的捏脊療法。
4.飲食療法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guān)文章
-
沒有相關(guān)疾病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guān)!)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政策法規(guī)
- 醫(yī)學考試
- 醫(yī)藥資訊
- 結(jié)石研究
- 課題研究
- 培訓教學
- 科技成果
- 歷代名醫(yī)
- 耳穴知識
- 中醫(yī)典故
- 中醫(yī)詞典
- 中醫(yī)診斷
- 中醫(yī)經(jīng)絡(luò)
- 中醫(yī)腧穴
- 中醫(yī)名方
- 中醫(yī)臨床
- 中醫(yī)保健
- 中醫(yī)養(yǎng)生
- 孕育保健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老年保健
- 嬰兒保健
- 新婚保健
- 藥膳食療
- 祖?zhèn)髅胤?/a>
- 民間偏方
- 中藥詳解
- 護理技術(shù)
- 草藥圖譜
- 人體圖譜
- 不孕不育
- 燒傷燙傷
- 祛病靈符
- 療疾手印
- 性學文獻
- 學術(shù)爭鳴
- 中醫(yī)教育
- 中醫(yī)特色
- 中醫(yī)歷史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jié)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jié)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guān)節(jié)炎]膝關(guān)節(jié)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jié)石][圖文]腎結(jié)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