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卷四第 2 頁
僧 四十二歲 脈雙弦而緊,寒也;不欲飲水,寒飲也;喉中癢,病從外感來也;痰清 不粘 ,寒飲也;咳而嘔,胃陽衰而寒飲乘之,謂之胃咳也。背惡寒時欲濃衣向火,衛外之陽虛, 而寒乘太陽經也。面色淡黃微青,唇色淡白,亦寒也。法當溫中陽而護表陽,未便以吐血之 后,而用柔潤寒涼,小青龍去麻杏,加枳實、廣皮、杏仁、生姜湯主之。服此方十數帖而愈 。 徐 二十六歲 二月初十日 酒客脈弦細而沉,喘滿短氣,脅連腰痛,有汗,舌白滑而 濃,惡風寒,倚息不得臥,此系內水招外風為病,小青龍去麻辛證也。 桂枝(六錢) 干姜(三錢) 杏泥(五錢) 白芍(四錢,炒) 生姜(五片) 半夏(六錢) 炙甘草(一錢) 制五味(錢半) 旋復花(三錢,包) 邵 四十三歲 癸亥七月二十三日 右關單弦飲癖,少陰獨盛,水臟盛而土氣衰也。至 吞酸飯后吐痰不止,治在胃腎兩關。不能戒酒,不必服藥,真武法。 熟附子(五錢) 茯苓塊(六錢) 生苡仁(六錢) 細辛(錢半) 生姜(五片) 真山連(錢 半,同吳萸浸炒) 吳萸(三錢) 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四帖。 二十八日 內飲用溫水臟法,已見大效,但藥太陽剛,不可再用,所謂一張一弛,文武 之道。且議理陽明,以為過峽文本。 半夏(六錢) 廣皮(一錢) 小枳實(錢半) 茯苓塊(六錢) 生苡仁(六錢) 白豆蔻(一 錢) 生姜(六錢) 四帖。 八月初三日 用理陽明,亦復見效,惟吐酸仍然未止。按∶吞酸究屬肝病,議肝胃同治 法。 半夏(六錢) 桂枝(三錢) 吳萸(三錢) 茯苓塊(六錢) 青皮(六錢) 生姜(三片) 苡 仁(五錢) 山連(錢半,姜炒) 四帖。 某氏 內飲招外風為病,既喘且咳,議小青龍法。 桂枝(三錢) 麻黃(一錢,蜜炒) 制五味(一錢) 白芍(錢半) 細辛(八分) 半夏(三 錢) 炙甘草(錢半) 茯苓塊(三錢) 干姜(三錢) 生苡仁(五錢) 痰飲喘咳,前用小青龍湯,業已見效,但非常服之品,脈遲緩,議外治脾法。 桂枝(五錢) 炙甘草(二錢) 生于術(三錢) 制茅術(四錢) 茯苓(六錢) 生苡仁(五 錢) 益智仁(錢半) 半夏(六錢) 生姜(五片) 四帖。 皮氏 四十八歲 甲子十月二十八日 痰飲喘咳,左脈浮弦沉緊,自汗,勢甚兇危,議 小青龍加杏仁、濃樸,去麻、辛。 桂枝(六錢) 白芍(四錢) 半夏(六錢) 炙甘草(三錢) 干姜(五錢) 濃樸(三錢) 制 五味(二錢) 杏仁霜(五錢) 甘瀾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二十九日 于前方內加∶ 云苓塊(五錢) 半夏(五錢) 三十日 服青龍已效,然其水尚洋溢,未能一時平復。 桂枝(八錢) 炙甘草(三錢) 五味子(三錢) 杏仁霜(五錢) 半夏(一兩二錢) 干姜( 五錢) 云苓(八錢) 白芍(五錢,炒) 生姜(五大片) 廣皮(三錢) 四帖。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渣再煮一碗,日三夜一,分四次服。 初二日 以眩冒甚,于前方內加∶ 于術(六錢) 初四日 脈現單弦,喘止咳喊,眩冒未寧,再太陰屬土,既重且緩,萬不能一時速愈。 且痰飲五年,豈三五日可了。 于術(六錢) 半夏(一兩) 杏仁霜(五錢) 桂枝(五錢) 干姜(三錢) 云苓(六錢) 炙 甘草(三錢) 五味子(六錢) 甘瀾水八碗,煮三碗,分三次服。 福 三十二歲 乙丑二月初三日 痰飲胸痹,兼有脅下懸飲。 杏泥(三錢) 薤白(三錢) 栝蔞(二錢) 桂枝(三錢) 廣皮(錢半) 川樸(二錢) 小枳 實(三錢) 旋復花(三錢) 生香附(三錢) 半夏(五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三帖。 初七日 胸痹懸飲已愈,惟腸痹食不甘味,議和肝胃,兼開腸痹。 半夏(三錢) 廣皮(二錢) 小枳實(二錢) 白通草(二錢) 杏仁(八錢) 生苡仁(五錢) 姜汁(三匙沖)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邵 三十八歲 十一月十一日 脈弦細而沉,咳嗽,倚息不得臥,胸滿口渴,小青龍去 麻辛法。 桂枝(六錢) 白芍(四錢) 炙甘草(三錢) 干姜(五錢) 半夏(一兩五錢) 五味子(二 錢) 茯苓(一兩) 小枳實(七錢) 廣皮(三錢) 四次服。 十三日 服小青龍已效,但喉啞知渴,脈見微數,為痰飲欲去,轉用辛涼,開提肺氣法 。 麻黃(三錢,蜜汁) 杏仁(五錢) 石膏(八錢) 生甘草(三錢) 苦桔梗(三錢) 半夏( 三錢) 廣皮(一錢) 煥氏 三十八歲 丙寅正月 痰飲法當惡水,反喜水者,飲在肺也。喜水法當甘潤,今 反用 溫燥者,以其為飲也。既喜水,曷以知其為飲?以得水不行,心悸短氣,喘滿眩冒,咳嗽多 痰,嘔惡,諸飲證畢具也。既為飲證,何以反喜水?以水停心下,格拒心火,不得下通于腎 ,反來上爍華蓋,又格拒腎中真水,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喜水以救之也,是之為反燥。 反燥者,用辛能潤法。 半夏(一兩) 茯苓塊(一兩) 小枳實(八錢) 廣皮(五錢) 杏仁泥(六錢) 生姜(一兩)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渣再煮一碗,分四次服。 顏 四十二歲 丙寅正月二十四日 嗽不欲飲,倚息不得臥,脅痛,自汗,不寐,脈弦 緩,議小青龍去麻辛,加杏仁、苡仁,再重加半夏。 桂枝(六錢) 干姜(三錢) 五味子(錢半) 炙甘草(錢半) 焦白芍(三錢) 半夏(一兩) 杏泥(六錢) 生苡仁(一兩)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 二十七日 嘔涼水,于前方內加干姜廣皮以消痰氣。 干姜(二錢) 廣皮(三錢) 二月初一日 《金匱》謂桂枝干姜為熱藥,服之當遂渴,今反不渴者飲也。茲證不惟不 渴, 反嘔涼水不止,其為寒飲無疑。既真知其飲,雖重用姜桂何懼乎!世人之不能立方者,皆未 真知病情也。畏而不敢服者,亦未真知病情也。 桂枝(八錢) 干姜(七錢) 五味子(錢半) 半夏(二錢) 焦白芍(四錢) 帶皮苓(四錢) 炙甘草(三錢) 生姜(五片) 小枳實(三錢) 廣皮(三錢) 甘瀾水八杯,煮取三杯,渣再煮一杯,分四次服。 昆 四十二歲 正月二十六日 飲家眩冒,用白術澤瀉湯法,脈洪滑而沉。 白術(一兩) 澤瀉(二兩) 半夏(一兩) 茯苓塊(一兩) 小枳實(三錢)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渣再煮一碗,分四次服。一帖服三日。 二十六日 于前方內加竹茹六錢,姜汁每杯沖三小匙。 二月初十日 脈沉微數。 于術(一兩) 澤瀉(二兩) 半夏(一兩) 茯苓塊(一兩) 竹茹(一兩) 丸方 半夏(八兩) 天麻(八兩) 澤瀉(八兩) 白術(六兩) 云苓(六兩) 共為細末,神曲姜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日再服,重則三服。 陶 氏三十六歲 二月二十五日 痰飲脈洪數,咳嗽,倚息不得臥,有汗,胸痹。 桂枝(五錢) 石膏(八錢) 杏泥(五錢) 炙甘草(三錢) 半夏(六錢) 枳實(五錢) 老 川樸(三錢) 廣皮(二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某 懸飲者,水在肝也,非下不可。但初次診視,且用輕法。 半夏(一兩) 蘇子霜(三錢) 青皮(三錢) 降香末(三錢) 旋復花(四錢) 廣皮(三錢) 生香附(五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