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溫疫第 2 頁

今日服三次,明早服二次,各一杯。 初五日 即于前方內加∶ 元參(六錢) 去京米 此證服紫雪丹共一兩八錢,牛黃丸五粒。神識清,大便通,舌苔退,脈靜身涼,后二甲 復脈湯十八帖。 普 四十四歲 五月二十九日 溫熱月余不解,初用橫補中焦,致邪無出路。繼用暑濕 門中剛 證非淺鮮,議甘寒、苦寒合化陰氣,令小便自通。若強責小便,不畏泉源告竭乎! 生石膏(一兩) 元參(一兩) 細生地(六錢) 知母(四錢) 連翹(八錢) 丹皮(五錢) 麥冬(八錢) 銀花(三錢) 生甘草(二錢) 炒黃芩(二錢) 黃連(二錢) 煮成三碗,今日分三次服完,明早再煮一碗服。 三十日 昨用玉女煎、銀翹散合法,再加苦寒,為甘苦合化陰氣,又為苦辛潤法。今日 已見 行舟,復入陰搜邪法。 麥冬(一兩) 丹皮(六錢) 生甘草(三錢) 黃芩炭 大生地(六錢) 北沙參(五錢) 生 鱉甲(八錢) 生牡蠣(六錢) 柏子霜(三錢) 黃連(錢半) 史 三十八歲 溫病汗后,法當脈靜身涼。今脈雖為汗衰,究有五至,且不能弱。況對 醫者說病刺刺不休,豈一二日內欲虛脫者,而能若是乎?此證人僉畏其虛,我獨畏其實也。現下 大便溏泄頻頻,勢若可畏,然不可與收攝腎胃兩關。蓋伏邪藏深,為日已久,茲方有出路, 而可驟行納縮乎?但柔滑之品,須暫行停止。議熱淫于內,治以甘苦,佐以咸寒法,妙在即 寓堅陰收納于其中。 生牡蠣(二兩) 炙甘草(五錢) 生鱉甲(二兩) 黃柏炭(三錢) 黃芩炭(三錢) 周 六十三歲 六月初八日 溫熱最忌足三陽藥,且柴胡直升少陽,不至于下竭上厥不 止。且即系傷寒,從無用柴胡十數日之多。現下嘔而便血,《靈樞》所謂不治之癥。勉議犀角地 黃湯,加黃連苦甘合化法。 大生地(六錢) 犀角(二錢) 黃連(一錢) 生白芍(四錢) 丹皮(四錢) 麥冬(六錢, 連心) 黃芩(二錢) 分作二次服,以不嘔不便血,小便不赤為度。 十一日 諸癥稍減,但為日已久,以重護津液為主,復苦甘合化陰氣法。 大生地(一兩) 黃芩(二錢) 生白芍(五錢) 黃連(八分) 麥冬(一兩) 元參(一兩) 丹皮(六錢) 廣郁金(二錢) 梁 六十二歲 丙辰年六月二十三日 脈數急,身熱頭痛,思涼飲,暑傷手太陰,切忌 誤認傷寒而用羌防柴葛。 連翹(三錢) 桑葉(錢半) 甘草(一錢) 銀花(三錢) 石膏(四錢) 苦桔梗(二錢) 薄 荷(八分) 豆豉(錢半) 知母(二錢) 二十四日 即于前方內加∶ 藿梗(二錢) 廣郁金(三錢) 杏仁泥(三錢) 荷葉邊(一張) 二十五日 六脈洪大而數,渴思涼飲,純陽之癥,氣血兩燔,用玉女煎。 石膏(一兩) 細生地(八錢) 知母(五錢) 元參(四錢) 麥冬(一兩) 生甘草(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梁 二十二歲 壬申年六月初四日 溫熱自汗,脈浮,舌滿白,最忌足三陽表藥發汗。 用辛涼法。 苦桔梗(五錢) 杏仁(三錢) 甘草(三錢) 薄荷(二錢) 銀花(六錢) 藿香(二錢) 連 翹(六錢) 郁金(二錢) 牛蒡子(五錢) 初六日 溫病脈浮自汗,喘喝,舌苔白濃,思涼飲,用辛涼重劑。 生石膏(一兩) 桑葉(五錢) 知母(五錢) 牛蒡子(五錢) 連翹(六錢) 元參(一兩) 銀花(六錢) 人中黃(三錢)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 初七日 疫后肢痹。 杏仁泥(三錢) 連翹(三錢) 石膏(六錢) 銀花(二錢) 防己(三錢) 生甘草(一錢) 廣郁金(錢半) 十一日 肢痹。 桂枝(三錢) 生薏仁(三錢) 生石膏(五錢) 防己(三錢) 杏仁泥(三錢) 片子姜黃( 三錢) 海桐皮(二錢) 溫熱復作,身熱身痛,舌苔重濁,忌羌防柴葛,議辛涼合芳香法。 荊芥穗(五錢) 元參(三錢) 藿香葉(二錢) 薄荷(三錢) 豆豉(三錢) 連翹(六錢) 苦桔梗(六錢) 銀花(八錢) 甘草(三錢) 牛蒡子(三錢) 郁金(三錢) 共為細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大渴思涼飲,大汗如注,脈數急,非辛涼重劑,不足以解之。 生石膏(二兩) 知母(五錢) 麥冬(一兩) 生甘草(三錢) 細生地(一兩) 連翹(三錢) 銀花(三錢) 桑葉(二錢)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用辛涼重劑,大熱已解,脈小數,以養陰清解余邪立法。 麥冬(八錢) 丹皮(三錢) 細生地(五錢) 知母(二錢) 生甘草(二錢) 元參(五錢) 煮法如前。 甘 五歲 壬申年六月十八日 溫熱七日不退,渴思涼飲,脈仍洪浮而長,急宜辛涼退 熱,加入芳香化濁,最忌羌防柴葛發表。腹痛者,穢濁也。勿認作寒,用溫藥。 連翹(六錢) 牛蒡子(三錢) 銀花(六錢) 石膏(六錢) 廣郁金(三錢) 藿香葉(三錢) 苦桔梗(六錢) 豆豉(三錢) 知母(二錢) 人中黃(二錢) 黃芩(二錢) 丹皮(二錢) 共為粗末,分六包,約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十九日 熱稍減,脈勢亦減過半,氣分尚未解透,血分亦有邪耳!今用玉女煎加芳香法 。 麥冬(一兩) 知母(三錢) 細生地(八錢) 郁金(錢半) 丹皮(六錢) 豆豉(一錢) 生 甘草(三錢) 元參(六錢) 生石膏(六錢) 煮成三茶杯,渣再煎一茶杯,每服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日 幼童溫病,熱退七八,以存陰退熱,為第一要著。 麥冬(二兩) 生甘草(一錢) 細生地(八錢) 知母(錢半) 元參(兩半) 丹皮(三錢) 頭煎兩茶杯,二煎一茶杯,三次服。 二十一日 熱漸退,手心熱特甚,陰傷之象,用存陰法。 大生地(五錢) 焦白芍(三錢) 細生地(五錢) 麻仁(三錢) 丹皮(三錢) 炙草(三錢) 沙參(三錢) 麥冬(六錢) 二十三日 幼童熱病退后,一以存陰為主,最忌與枳樸開胃,黃芩清余熱,醫者誠能識 此,培養小兒不少矣。 焦白芍(五錢) 炒玉竹(二錢) 炙草(二錢) 麥冬(五錢) 元參(三錢) 沙參(三錢) 大生地(五錢) 丹皮(三錢) 陳氏 甲子年四月初三日 溫病誤汗七次,以致心陽受傷,邪入心包,神昏不語,膈上 之邪,仍然不解。非芳香化濁,能入心包者,不足以救之。 牛黃丸三丸,約一時服一丸。服后如神仍不清不語,再服二三丸。 前方用芳香開膻中,是治邪法。恐老年陰氣告竭,自汗而脫,再用復脈法護陰,是固正 法。二更后服。 炙甘草(三錢) 生地(五錢) 丹皮(三錢) 白芍(三錢) 生鱉甲(六錢) 麥冬(六錢) 阿膠(二錢) 麻仁(三錢) 元參(五錢) 初四日 老年溫病日久,誤用風藥過多,汗出傷津,以致大便堅結不下,口干舌黃,系 陽明 癥,當下之。但氣血久虛,恐不任承氣。議增液湯,一面增液而補正,一面去積聚以驅邪, 增水行舟計也。 元參(兩半) 次生地(兩半) 麥冬(一兩二錢,連心) 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不便再服,便后服前方一帖。 初五日 脈仍有力,舌黃黑,仍有宿糞未凈,再服增液一帖。 元參(兩六錢) 細生地(二兩) 麥冬(二兩)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初六日 大便后仍用二甲復脈法,以復其喪失之真陰。 炙甘草(六錢) 大生地(八錢) 炒白芍(六錢) 阿膠(一錢) 麻仁(三錢) 麥冬(八錢) 沙參(三錢) 牡蠣(五錢) 鱉甲(五錢) 濃煎三碗,零星緩服。 于 溫病誤表,面赤神昏譫語,肢掣肉 。先用牛黃丸清包絡之邪。 牛黃丸(三粒) 湯藥用麥冬、生地等味。 十三日 今日脈浮,鼻息太粗,粗甚則為喘矣。溫病大忌喘促,恐化源絕也。再手指與 臂,時時掣動,螈 之象也。勉與玉女煎法。 細生地(五錢) 大生地(五錢) 生石膏(一兩) 元參(五錢) 知母(三錢) 生甘草(二 錢) 麥冬(一兩) 丹皮(五錢)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煎一碗服。 十四日 前方沃法也,今日仍用,加∶ 石膏(五錢) 犀角(三錢) 以清包絡而護腎水。 十五日 脈浮為邪氣還表,渴甚加石膏。 連翹(五錢) 銀花(五錢) 生石膏(一兩六錢) 犀角(三錢) 麥冬(一兩)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細生地(六錢) 今日一帖,明日渴甚服二帖。渴止服一帖,不熱不渴,或去石膏。 十七日 溫病誤治日久,上焦之熱未凈,下焦之液已虧,用清上實下法。 細生地(五錢) 大生地(五錢) 麥冬(六錢) 生鱉甲(六錢) 知母(五錢) 石膏(八錢) 甘草(三錢) 牡蠣(五錢) 丹皮(五錢) 生白芍(三錢) 明日熱全退不渴,去石膏,即不退全,不渴思涼飲,亦去。假使病如今日,方亦如今日 。頭煎二碗,二煎一碗。 十九日 照前方再服一帖。 二十日 渴止脈靜身涼,用復脈法。 楊 甲子年四月初四日 溫病自汗,脈浮芤,神氣昏 ,時有譫語,可先服牛黃丸二丸 ,繼以人參白虎湯。 生石膏(八兩,先煎) 洋參(四錢) 知母(四兩) 京米(二合) 炙甘草(一兩) 神清止牛黃丸,熱退止石膏。不然俱再作服。 初五日 于前方內加洋參(四錢),共成八錢。 初六日 大用白虎,脈為斂戢,熱未全退,咳而腹痛,議甘苦合化陰氣法。 麥冬(六錢) 生甘草(二錢) 沙參(三錢) 杏仁粉(五錢) 連翹(三錢) 細生地(五錢) 黃芩(三錢) 銀花(三錢) 知母(三錢) 黃連(二錢) 今日晚服一帖,明早一帖,每帖煮二碗。 初七日 今日脈少斂,但手心熱甚于手背,溫熱未凈,而津液已虧。用存陰退熱法,兼 潤肺燥。 沙參(八錢) 桑葉(三錢) 麥冬(二兩) 柏子霜(三錢) 細生地(一兩) 丹皮(六錢) 知母(六錢) 生甘草(五錢) 元參(五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 初十日 脈復大而芤。 生石膏(二兩) 知母(八錢) 甘草(六錢) 京米(一撮) 洋參(二錢) 麥冬(八錢) 細 生地(六錢) 五杯水煮兩杯,分二次服。渣如上法。 十一日 脈勢火斂,但手心熱甚,應治里。議熱淫于內,治以甘苦,佐以咸寒。 炒知母(三錢) 甘草(三錢) 細生地(六錢) 生鱉甲(八錢) 麥冬(八錢) 生牡蠣(五 錢) 黃芩炭(二錢) 頭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十二日 脈復浮大而芤,前方去二甲黃芩,加石膏、洋參。 十三日 脈少斂,熱未凈,左脈仍空大,用存陰退熱法。 細生地(八錢) 丹皮(五錢) 元參(四錢) 白芍(六錢) 麥冬(一兩) 桑葉(三錢) 知 母(三錢) 煎四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四日 邪少虛多,且左大為下焦血分,非右大可比。議復脈法,復胃中之陰,漸有驅 邪之勢。 炙甘草(五錢) 阿膠(三錢) 麥冬(六錢) 麻仁(三錢) 生白芍(六錢) 大生地(六錢) 生鱉甲(六錢) 生牡蠣(六錢) 知母(四錢) 頭煎水八碗,煎成三碗,二煎一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八日 服前方。 五月初五日 溫病愈后十五日,未服真元,復中暑溫卒厥,俗名暑風,治在厥陰足少陽 。 桑葉(二錢) 杏仁泥(錢半) 羚羊角(二錢) 菊花(二錢) 銀花(二錢) 連翹(二錢) 鉤藤(錢半) 生甘草(一錢) 荷葉邊(三錢) 日三帖。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