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一 風溫
<目錄>卷一
<篇名>風溫
屬性:初六日 風溫,脈浮數,邪在上焦。胸痞微痛,穢濁上乾清陽。醫者誤認為痰飲陰邪之 乾清 陽,而用薤白湯。又有誤認傷寒少陽經之脅痛,而以小柴胡治之者。逆理已甚,無怪乎譫語 煩躁,而胸痞仍不解也。議辛涼治溫以退熱,芳香逐穢獨以止痛。 連翹(三錢) 知母(錢半) 藿香梗(二錢) 銀花(三錢) 苦桔梗(二錢) 牛蒡子(二錢) 人中黃(一錢) 薄荷(八分) 石膏(五錢) 廣郁金(錢半) 牛黃清心丸一丸,日三服。 初七日 風溫誤汗,昨用芳香逐穢,雖見小效,究未能解。今日脈沉數,乃上行極而下 也,渴甚。議氣血兩燔之玉女煎法,合銀翹散加黃連。夜間如有譫語,仍服牛黃丸。 生石膏(八錢) 連翹(四錢) 知母(四錢) 生甘草(二錢) 丹皮(五錢) 真川連(錢半) 銀花(六錢) 細生地(六錢) 連心麥冬(六錢) 煮取三碗,分三次服。 初八日 大勢已解,余焰尚存,今日脈浮,邪氣還表。 連翹(二錢) 麥冬(五錢) 銀花(六錢) 白芍(錢半) 丹皮(二錢) 炒知母(一錢) 黃 芩炭(八分) 細生地(三錢) 生甘草(一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九日 脈沉數有力,邪氣入里,舌老黃微黑,可下之。然非正陽明實證大滿、大痞可 比,用增液足矣。 元參(兩半) 麥冬(一兩) 細生地(一兩)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完。如大便不快,再作服,快利停服。 初十日 昨服增液,黑糞已下。舌中黑邊黃,口渴,面赤,脈浮,下行極而上也。自覺 饑甚,陽明熱也。仍用玉女煎加知母,善攻病者,隨其所在而逐之。 生石膏(八錢) 細生地(五錢) 生甘草(三錢) 生知母(六錢) 麥冬(六錢) 白粳米( 一撮) 斷不可食粥,食粥則患不可言。 十一日 邪少虛多,用復脈法,二甲復脈湯。 姚 三十二歲 三月初二日 風溫誤認傷寒發表,致令神呆譫語,陽有汗,陰無汗,大 便稀水不爽,現下脈浮,下行極而上也。先渴今不渴者,邪歸血分也。 連翹(二錢) 銀花(三錢) 元參(三錢) 竹葉心(一錢) 丹皮(二錢) 犀角(二錢) 桑 葉(一錢) 甘草(一錢) 麥冬(三錢) 牛黃清心丸,三次服六丸。 初三日 昨用清膻中法,今日神識稍清,但小便短,脈無陰,大便稀水。議甘苦合化陰 氣法,其牛黃丸仍服。 大生地(五錢) 真川連(一錢) 生牡蠣(一兩) 黃芩(二錢) 丹皮(五錢) 犀角(三錢 )麥冬(五錢) 人中黃(一錢) 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明早再一帖。 初四日 即于前方內去犀角,加∶ 生鱉甲(一兩) 白芍(一兩) 初五日 大熱已減,余焰尚存,小便仍不快,用甘苦合化陰氣法。 細生地(八錢) 炒黃柏(二錢) 丹皮(四錢) 炒知母(二錢) 連心麥冬(六錢) 生甘草 (二錢) 生白芍(四錢) 生牡蠣(五錢) 生鱉甲(八錢) 黃芩(二錢) 今晚一帖,明日二帖。 初七日 溫病已解,邪少虛多,用復脈法。 真大生地(六錢) 炒白芍(六錢) 連心麥冬(六錢) 炙甘草(二錢) 麻仁(三錢) 生牡 蠣(六錢) 知母(二錢) 黃柏(二錢) 生阿膠(三錢) 三帖三日。 十一日 熱淫所遏,其陰必傷,議于前方內去黃柏、知母,加鱉甲、沙參,以杜病后起 燥之路。即于前方內去知母、黃柏、加∶ 生鱉甲(六錢) 沙參(三錢) 湯 甲子年四月十三日 風溫自汗。 連翹(三錢) 銀花(二錢) 甘草(一錢) 苦桔梗(二錢) 杏仁(二錢) 牛蒡子(三錢) 薄荷(八分) 豆豉(二錢) 蘆根(三把) 今晚二帖,明早一帖,午前服完。 十四日 即于前方內加∶ 連心麥冬(三錢) 細生地(三錢) 王 十歲 風溫發疹,初起肢厥,脈不甚數,勢非淺鮮。 連翹(五錢) 薄荷(三錢) 甘草(二錢) 牛蒡子(五錢) 桑葉(三錢) 荊芥穗(三錢) 藿梗(四錢) 郁金(三錢) 桔梗(五錢) 元參(五錢) 蘆根湯煎 共為細末,六錢一包,一時許服一包,明日再服。 李 六十歲 三焦濁氣不宣,自覺格拒,用通利三焦法,仍以上焦為主。 藿梗(三錢) 廣皮炭(二錢) 郁金(二錢) 桔梗(三錢) 黃芩炭(錢半) 杏仁(三錢) 連翹(錢半) 服三帖病痊。 陳氏 七十歲 風溫,咳嗽粘痰,脈弦數,曾吐血絲、血沫,此風溫而誤以治風寒之辛 溫法治之也。當用辛涼甘潤。 桑葉(二錢) 生甘草(一錢) 白扁豆皮(三錢) 沙參(三錢) 杏仁(二錢) 桔梗(二錢) 茶菊(二錢) 麥冬(二錢) 梨皮(五錢) 以上三人,溫病日久不解,六脈全無,目閉不言,四肢不動,宛如死去。有一日一夜者 ,有 二日者,有三日者,有手足不溫,亦不甚涼者,有涼如冰者,有微溫者,誠如吳又可所云體 厥脈厥之證。僉用紫雪丹續續灌醒,繼以復脈湯收功。 趙 二十六歲 乙酉年四月初四日 六脈浮弦而數,弦則為風,浮為在表,數則為熱, 證現 喉痛。卯酉終氣,本有溫病之明文。雖頭痛身痛惡寒甚,不得誤用辛溫,宜辛涼芳香清上。 蓋上焦主表,表即上焦也。 桔梗(五錢) 豆豉(三錢) 銀花(三錢) 人中黃(二錢) 牛蒡子(四錢) 連翹(三錢) 荊芥穗(五錢) 郁金(二錢) 蘆根(五錢) 薄荷(五錢) 煮三飯碗,先服一碗,即飲百沸湯一碗,覆被令微汗佳。得汗后,第二、三碗不必飲湯 。服一帖而表解,又服一帖而身熱盡退。 初六日 身熱雖退,喉痛未止,與代賑普濟散。日三四服,三日后痊愈。 趙 四十二歲 丙戌年正月初九日 脈浮,風溫,咽痛,項強,頸微腫,舌伸不長,宜 開提肺氣為主。 桔梗(三錢) 連翹(三錢) 僵蠶(三錢) 人中黃(二錢) 銀花(三錢) 牛蒡子(二錢) 荊芥(三錢) 薄荷(二錢) 張 六十七歲 甲申年正月十六日 本有肝郁,又受不正之時令濁氣,故舌黑苔,口苦 ,胸痛,頭痛,脈不甚數,不渴者年老體虛,不能及時傳化邪氣也。法宜辛涼芳香。 連翹(三錢) 桔梗(三錢) 豆豉(三錢) 荊芥(二錢) 薄荷(錢半) 生甘草(一錢) 郁 金(二錢) 元參(三錢) 銀花(三錢) 藿梗(三錢) 共為粗末,蘆根湯煎。 十七日 老年肝郁挾溫,昨用辛涼芳香,今日舌苔少化,身有微汗,右脈始大,邪氣甫 出,但六脈沉取極弱,下虛陰不足也,議辛涼藥中加護陰法。 桔梗(三錢) 麥冬(三錢) 元參(五錢) 甘草(錢半) 豆豉(二錢) 細生地(三錢) 連 翹(二錢) 銀花(三錢) 蘆根(三錢) 今日一帖,明日一帖,每帖煮二杯。 十八日 老年陰虧,邪退十分之七,即與填陰,耳聾脈芤,可知其陰之所存無幾,與復 脈法。 炙草(三錢) 白芍(六錢) 阿膠(三錢) 麥冬(八錢) 麻仁(三錢) 大生地(八錢) 十九日 較昨日熱退大半,但脈仍大,即于前方內加鱉甲六錢,以搜余邪。 二十日 脈靜便溏,再于前方內加牡蠣八錢收陰,甘草三錢守中。 風溫者,震方司令而化溫也。溫邪化熱,先傷乎肺,繼而變證甚繁,總之手三陰見癥為 多, 治法宜辛涼,不宜辛溫,宜甘潤,不宜苦降。蓋辛溫爍肺,苦降傷胃。今觀先生之治,則有 辛涼解肌,甘寒退熱,芳香利竅,甘苦化陰,時時輕揚,存陰退熱諸法,種種有條,方全法 備,則先生不亦神圣工巧之手乎。
<篇名>風溫
屬性:初六日 風溫,脈浮數,邪在上焦。胸痞微痛,穢濁上乾清陽。醫者誤認為痰飲陰邪之 乾清 陽,而用薤白湯。又有誤認傷寒少陽經之脅痛,而以小柴胡治之者。逆理已甚,無怪乎譫語 煩躁,而胸痞仍不解也。議辛涼治溫以退熱,芳香逐穢獨以止痛。 連翹(三錢) 知母(錢半) 藿香梗(二錢) 銀花(三錢) 苦桔梗(二錢) 牛蒡子(二錢) 人中黃(一錢) 薄荷(八分) 石膏(五錢) 廣郁金(錢半) 牛黃清心丸一丸,日三服。 初七日 風溫誤汗,昨用芳香逐穢,雖見小效,究未能解。今日脈沉數,乃上行極而下 也,渴甚。議氣血兩燔之玉女煎法,合銀翹散加黃連。夜間如有譫語,仍服牛黃丸。 生石膏(八錢) 連翹(四錢) 知母(四錢) 生甘草(二錢) 丹皮(五錢) 真川連(錢半) 銀花(六錢) 細生地(六錢) 連心麥冬(六錢) 煮取三碗,分三次服。 初八日 大勢已解,余焰尚存,今日脈浮,邪氣還表。 連翹(二錢) 麥冬(五錢) 銀花(六錢) 白芍(錢半) 丹皮(二錢) 炒知母(一錢) 黃 芩炭(八分) 細生地(三錢) 生甘草(一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九日 脈沉數有力,邪氣入里,舌老黃微黑,可下之。然非正陽明實證大滿、大痞可 比,用增液足矣。 元參(兩半) 麥冬(一兩) 細生地(一兩)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完。如大便不快,再作服,快利停服。 初十日 昨服增液,黑糞已下。舌中黑邊黃,口渴,面赤,脈浮,下行極而上也。自覺 饑甚,陽明熱也。仍用玉女煎加知母,善攻病者,隨其所在而逐之。 生石膏(八錢) 細生地(五錢) 生甘草(三錢) 生知母(六錢) 麥冬(六錢) 白粳米( 一撮) 斷不可食粥,食粥則患不可言。 十一日 邪少虛多,用復脈法,二甲復脈湯。 姚 三十二歲 三月初二日 風溫誤認傷寒發表,致令神呆譫語,陽有汗,陰無汗,大 便稀水不爽,現下脈浮,下行極而上也。先渴今不渴者,邪歸血分也。 連翹(二錢) 銀花(三錢) 元參(三錢) 竹葉心(一錢) 丹皮(二錢) 犀角(二錢) 桑 葉(一錢) 甘草(一錢) 麥冬(三錢) 牛黃清心丸,三次服六丸。 初三日 昨用清膻中法,今日神識稍清,但小便短,脈無陰,大便稀水。議甘苦合化陰 氣法,其牛黃丸仍服。 大生地(五錢) 真川連(一錢) 生牡蠣(一兩) 黃芩(二錢) 丹皮(五錢) 犀角(三錢 )麥冬(五錢) 人中黃(一錢) 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明早再一帖。 初四日 即于前方內去犀角,加∶ 生鱉甲(一兩) 白芍(一兩) 初五日 大熱已減,余焰尚存,小便仍不快,用甘苦合化陰氣法。 細生地(八錢) 炒黃柏(二錢) 丹皮(四錢) 炒知母(二錢) 連心麥冬(六錢) 生甘草 (二錢) 生白芍(四錢) 生牡蠣(五錢) 生鱉甲(八錢) 黃芩(二錢) 今晚一帖,明日二帖。 初七日 溫病已解,邪少虛多,用復脈法。 真大生地(六錢) 炒白芍(六錢) 連心麥冬(六錢) 炙甘草(二錢) 麻仁(三錢) 生牡 蠣(六錢) 知母(二錢) 黃柏(二錢) 生阿膠(三錢) 三帖三日。 十一日 熱淫所遏,其陰必傷,議于前方內去黃柏、知母,加鱉甲、沙參,以杜病后起 燥之路。即于前方內去知母、黃柏、加∶ 生鱉甲(六錢) 沙參(三錢) 湯 甲子年四月十三日 風溫自汗。 連翹(三錢) 銀花(二錢) 甘草(一錢) 苦桔梗(二錢) 杏仁(二錢) 牛蒡子(三錢) 薄荷(八分) 豆豉(二錢) 蘆根(三把) 今晚二帖,明早一帖,午前服完。 十四日 即于前方內加∶ 連心麥冬(三錢) 細生地(三錢) 王 十歲 風溫發疹,初起肢厥,脈不甚數,勢非淺鮮。 連翹(五錢) 薄荷(三錢) 甘草(二錢) 牛蒡子(五錢) 桑葉(三錢) 荊芥穗(三錢) 藿梗(四錢) 郁金(三錢) 桔梗(五錢) 元參(五錢) 蘆根湯煎 共為細末,六錢一包,一時許服一包,明日再服。 李 六十歲 三焦濁氣不宣,自覺格拒,用通利三焦法,仍以上焦為主。 藿梗(三錢) 廣皮炭(二錢) 郁金(二錢) 桔梗(三錢) 黃芩炭(錢半) 杏仁(三錢) 連翹(錢半) 服三帖病痊。 陳氏 七十歲 風溫,咳嗽粘痰,脈弦數,曾吐血絲、血沫,此風溫而誤以治風寒之辛 溫法治之也。當用辛涼甘潤。 桑葉(二錢) 生甘草(一錢) 白扁豆皮(三錢) 沙參(三錢) 杏仁(二錢) 桔梗(二錢) 茶菊(二錢) 麥冬(二錢) 梨皮(五錢) 以上三人,溫病日久不解,六脈全無,目閉不言,四肢不動,宛如死去。有一日一夜者 ,有 二日者,有三日者,有手足不溫,亦不甚涼者,有涼如冰者,有微溫者,誠如吳又可所云體 厥脈厥之證。僉用紫雪丹續續灌醒,繼以復脈湯收功。 趙 二十六歲 乙酉年四月初四日 六脈浮弦而數,弦則為風,浮為在表,數則為熱, 證現 喉痛。卯酉終氣,本有溫病之明文。雖頭痛身痛惡寒甚,不得誤用辛溫,宜辛涼芳香清上。 蓋上焦主表,表即上焦也。 桔梗(五錢) 豆豉(三錢) 銀花(三錢) 人中黃(二錢) 牛蒡子(四錢) 連翹(三錢) 荊芥穗(五錢) 郁金(二錢) 蘆根(五錢) 薄荷(五錢) 煮三飯碗,先服一碗,即飲百沸湯一碗,覆被令微汗佳。得汗后,第二、三碗不必飲湯 。服一帖而表解,又服一帖而身熱盡退。 初六日 身熱雖退,喉痛未止,與代賑普濟散。日三四服,三日后痊愈。 趙 四十二歲 丙戌年正月初九日 脈浮,風溫,咽痛,項強,頸微腫,舌伸不長,宜 開提肺氣為主。 桔梗(三錢) 連翹(三錢) 僵蠶(三錢) 人中黃(二錢) 銀花(三錢) 牛蒡子(二錢) 荊芥(三錢) 薄荷(二錢) 張 六十七歲 甲申年正月十六日 本有肝郁,又受不正之時令濁氣,故舌黑苔,口苦 ,胸痛,頭痛,脈不甚數,不渴者年老體虛,不能及時傳化邪氣也。法宜辛涼芳香。 連翹(三錢) 桔梗(三錢) 豆豉(三錢) 荊芥(二錢) 薄荷(錢半) 生甘草(一錢) 郁 金(二錢) 元參(三錢) 銀花(三錢) 藿梗(三錢) 共為粗末,蘆根湯煎。 十七日 老年肝郁挾溫,昨用辛涼芳香,今日舌苔少化,身有微汗,右脈始大,邪氣甫 出,但六脈沉取極弱,下虛陰不足也,議辛涼藥中加護陰法。 桔梗(三錢) 麥冬(三錢) 元參(五錢) 甘草(錢半) 豆豉(二錢) 細生地(三錢) 連 翹(二錢) 銀花(三錢) 蘆根(三錢) 今日一帖,明日一帖,每帖煮二杯。 十八日 老年陰虧,邪退十分之七,即與填陰,耳聾脈芤,可知其陰之所存無幾,與復 脈法。 炙草(三錢) 白芍(六錢) 阿膠(三錢) 麥冬(八錢) 麻仁(三錢) 大生地(八錢) 十九日 較昨日熱退大半,但脈仍大,即于前方內加鱉甲六錢,以搜余邪。 二十日 脈靜便溏,再于前方內加牡蠣八錢收陰,甘草三錢守中。 風溫者,震方司令而化溫也。溫邪化熱,先傷乎肺,繼而變證甚繁,總之手三陰見癥為 多, 治法宜辛涼,不宜辛溫,宜甘潤,不宜苦降。蓋辛溫爍肺,苦降傷胃。今觀先生之治,則有 辛涼解肌,甘寒退熱,芳香利竅,甘苦化陰,時時輕揚,存陰退熱諸法,種種有條,方全法 備,則先生不亦神圣工巧之手乎。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