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痹第 2 頁
王 努力,經氣受傷,客邪乘衛陽之疏而入,風濕阻遏經隧,為腫為痛,大汗連出,痛仍不止,而大便反滑,其濕邪無有不傷陽氣者,固衛陽以卻邪,古人正治,以濕家忌汗耳。風濕
生于術三錢 防風根五分 生黃芪三錢 片姜黃一錢 桂枝木五分 海桐皮一錢 羌活五分 獨活五分
又 人參一錢 生于術二錢 黃芪三錢 炒當歸一錢半 川桂枝一錢 炙甘草五分 煨姜七分 南棗二枚
又 風濕腫痹,舉世皆以客邪宜散,愈治愈劇,不明先因勞倦內傷也,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參術益氣,佐以風藥,氣壯托出其邪,痛斯止矣,病患自云,手足如墮如無,詎非陽微不及行乎四末乎,此皆誤治,致參藥過費耳。
人參一錢 生于術二錢 黃芪二錢 歸身一錢半 肉桂三分 炙甘草三分 煨姜一錢 南棗一枚
又 遺泄陰傷,兼以斂攝。
人參一錢 生于術二錢 黃芪三錢 歸身一錢 炙草五分 熟地三錢 茯神三錢 五味五分 白芍一錢
丸方 人參二兩 黃芪四兩 茯神二兩 杞子二兩 鹿角霜二兩 鹿茸二兩 歸身三兩 炙草一兩 菊花炭二兩
煉蜜丸。
王 風濕痹痛。
防己 生于術 川獨活 茯苓 炒黃柏 生苡仁
又 痹在四肢。
羚羊角 白蒺藜 海桐皮 滑石 大豆黃卷 苡仁
又 照前方去蒺藜、苡仁,加連翹、青菊葉、花粉。
又 羚羊角 犀角 連翹 海桐皮 大豆黃卷 花粉 姜黃 金銀花
金 風濕熱走痛,二便不通,此痹癥也。
杏仁 木防己 寒水石 郁金 生石膏 木通
李 風濕肌腫而痛,畏熱。
炒黃柏 茅術 制蒺藜 木防己 秦艽 鉤藤
又 黃柏 防己 茯苓 苡仁 萆薢 虎骨
楊 四肢流走痹痛,風勝移走,濕凝為腫,下焦為甚,邪入陰分。
蠲痛丹。
蔣氏 便溏食少,腰腹以下骨骱肢節沉痛。
人參 生于術 制白松香 茯苓 漢防己 北細辛 川獨活 苡仁
王 身半以上屬陽,風濕雨露從上而受,流入經絡,與氣血交混,遂為痹痛,經月來,外邪已變火化,攻散諸法,不能取效,急宜宣通清解,毋使布及流注。
防己 姜黃 蠶砂 杏仁 石膏 滑石
毛氏 風濕相搏,一身腫痛,周行之氣血為邪阻蔽,仿仲景木防己湯法。
木防己 石膏 杏仁 川桂枝 威靈仙 羌活
洪四三 濕盛生熱生痰,漸有痿痹之狀,乃陽明經隧為壅,不可拘執左屬血右屬氣也,金匱云,經熱則痹,絡熱則痿,今有痛處,治在氣分。濕熱
生于術三錢 生黃芪三錢 片姜黃一錢 川羌活一錢 半夏一錢 防風五分 加桑枝五錢
又 術固衛升陽,左肩胛痛未已,當治營中,以辛甘化風法。
黃芪 當歸 炙草 防風 桂枝 肉桂
張 骨骱走注行痛,身體重著,不能轉舒,此為濕痹,但陽虛之質,忌辛散苦寒藥。
桂枝木 木防己 苡仁 羚羊角 大豆黃卷 杏仁 橘紅
方 左脈弦大,面赤痰多,大便不爽,此勞怒動肝,令陽氣不交于陰,陽維陽蹺二脈無血營養,內風爍筋,跗

金斛 晚蠶砂 漢防己 黃柏 半夏 萆薢 大檳榔汁
又 痛右緩,左痛,濕熱未盡,液虛風動也。
生地 阿膠 龜版 豆皮 茯苓 通草
某十九 舌白目彩油光,腰痹痛,濕邪內蘊,尚未外達,必分利濕邪為主。
杏仁 蘇梗 木防己 厚樸 茯苓皮 花粉 晚蠶砂 茵陳
吳氏 風濕化熱,蒸于經絡,周身痹痛,舌干咽燥,津液不得升降,營衛不肯宣通,怕延中痿。
生石膏 杏仁 川桂枝 苡仁 木防己
又 石膏 杏仁 木防己 炒半夏 橘紅 黑山梔 姜汁 竹瀝
石 脈數右大,溫漸化熱,灼及經絡,氣血交阻,而為痹痛,陽邪主動,自為游走,陽動化風,肉腠浮腫,俗諺稱為白虎歷節之謂。
川桂枝 木防己 杏仁 生石膏 花粉 郁金
又 照前方去郁金加寒水石晚蠶砂通草。
又 脈大已減,右數象未平,痛緩什七,肌膚甲錯,發癢,腹微滿,大便不通,陽明之氣未化,熱未盡去,陰已先虛,不可過劑。
麻仁 鮮生地 川斛 丹皮 寒水石 鉤藤
某 久痹釀成歷節,舌黃痰多,由濕邪阻著經脈。
漢防己 嫩滑石 晚蠶砂 寒水石 杏仁 苡仁 茯苓
宋 病者長夏霉天奔走,內踝重墜發斑,下焦痛起,繼而筋掣,及于腰窩左臂,經云,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夫下焦奇脈不流行,內踝重著,陰維受邪,久必化熱爍血,風動內舍乎肝膽,所謂少陽行身之側也,診得右脈緩,左脈實,濕熱混處血絡之中,搜逐甚難,此由濕痹之癥失治,延為痿廢沉疴矣,三年病根,非倉猝迅攻,姑進先通營絡,參之奇經為治,考古圣治痿痹,獨取陽明,惟通則留邪可拔耳。濕熱入血絡
鹿角霜 生白術 桂枝 茯苓 撫芎 歸須 白蒺藜 黃菊花
某 初病濕熱在經,久則瘀熱入絡,膿瘍日多未已,漸而筋骨疼痛,金匱云,經熱則痹,絡熱則痿,數年宿病,勿事速攻,夜服蒺藜丸。
午服犀角 玄參 連翹心 野赤豆皮 細生地 丹參 姜黃 桑枝
張二九 四肢經隧之中,遇天令陰晦,疼痛拘攣,癰疽瘍潰膿,其病不發,瘍愈病復至,抑且時常衄鼽,經以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然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皆傷,其化為敗瘀凝痰,混處經絡,蓋有諸矣,倘失其治,年多氣衰,延至廢棄沉疴。痰血壅塞經絡
當歸須四兩 干地龍二兩 穿山甲二兩 白芥子一兩 小撫芎一兩 生白蒺二兩
酒水各半法丸。
沈 從來痹癥,每以風寒濕三氣雜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乎暑暍外加之濕熱,水谷內蘊之濕熱,外來之邪,著于經絡,內受之邪,著于腑絡,故辛解汗出,熱痛不減,余以急清陽明而致小愈,病中復反者,口鼻復吸暑熱也,是病后宜薄味,使陽明氣爽,斯清陽流行不息,肢節脈絡舒通,而痹痿之根盡拔,至若溫補而圖速效,又非壯盛所宜。暑傷氣濕熱入絡
人參 茯苓 半夏 廣皮 生于術 枳實 川連 澤瀉
竹瀝姜汁法丸。
暮服白蒺藜丸。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