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病因病機 第一節 病因第 8 頁
三、《銀海指南·七情總論》(摘要)
目之為病,出于六淫者易治,由于七情者難治。蓋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一經自具一氣,一經又各兼五氣,五五二十五氣,變化難窮,茍不得其要,終難獲效。然七情中悲傷心胞,驚傷膽者,間或有之;喜傷心,憂傷肺者絕少也。惟思傷脾,恐傷腎,怒傷肝者最多。誠能存養此心使志意和平,精神淡定,悲怒不起,驚憂不擾,則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自然,勿藥有喜,何必乞靈于草根樹皮哉。
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心在志為喜。《調經論》曰:心藏神,神有余則笑不休,然樂不可極,極則終兇。《五藏生成篇》曰:諸脈者皆屬于目,凡人五臟六腑之精液盡上注于目。陽亢陰微,炎蒸空竅,遂有胬肉扳睛等癥。其起于大眥者屬心,為實火;其起于小眥者屬心胞,為虛火。甚則胬肉雙斗,蝕及神水,乃心火克腎所致。
怒:《素問·五運行大論》曰:肝在志為怒。《宣明五氣篇》曰:膽為怒,以肝膽相為表里,肝氣雖強,取決于膽也。《調經論》曰: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惋善怒,以陽為陰勝,病及于心也。《靈樞·本神》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是肝膽心腎,四臟皆能病怒,所為多陰者多怒,亦曰陰出之陽則怒也。況目為肝竅,尤易受傷,初但昏如霧露中行,漸漸空中有黑花,久則神光不收,膽汁不應,則內急外干,睹物成歧。
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心之變動為憂。《素問·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于肝則憂,肝勝而侮脾也。《靈樞·本神》曰: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脾主中氣,中氣受抑則生意不伸,故郁而為憂。是心肺脾肝四臟皆能病憂也。凡人憂多則氣機不利.胸脅痛;憂多則水濕凝滯,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憂多則熱蓄不散,目瞀小硬赤;憂多則氣虛不能攝涎,動而喘;憂多則血脈塞滯,四肢無力,能食便紅;憂多則食物不化,噯酸腹滿不能食。目之白睛屬于肺,肺憂郁太過,則肺氣不舒,結成障翳,視物模糊。復有憂極而悲者,傷及心胞之相火;有憂極而恐者,傷及腎中之真水。火不足則光華不能發越于外,水不足則膏液不能充滿于中,輕則昏眨羞澀,重則魚胞鶻跟。
思:《靈樞·本神》曰: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中央生濕,在志為思。蓋心為脾之母,母氣不行,則病及其子,所以心脾皆病于思。李東垣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上貫于目。思慮傷脾,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而有視物羞明,眼皮寬縱,倒睫拳毛等癥,或生偷針,或生眼癬。
悲:《素問·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于肺則悲。《靈樞·本神》曰: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又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又曰:心氣虛則悲。《素問·調經論》曰:神不足則悲。是肺肝心三臟,亦病于悲也。憂思則默然不語,如呆如癡,悲則哀慟迫切,號呼痛哭,漸至淚枯眼腫,視物無形。熱氣在中,熏蒸清道,傷及五輪,遂有黑花、蠅翅、魚鱗、白陷諸癥。
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志為恐。《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于腎則恐。《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恐懼則傷心,神傷則悲也。《本神》曰:肝氣虛則恐,以肝為將軍之官,肝氣不足則怯而恐也。《素問,玉機真臟論》曰:恐則脾氣乘矣,以腎虛而脾勝之也。
注:恐,是心腎肝脾皆主于恐也。甚則精卻,恐則氣下。精卻則不能化氣,而瞳神有昏旺之患矣;氣下則不能攢精,而瞳神有散失之患。
驚:《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人通于肝,開竅于目,其病發驚駭。《氣厥論》曰: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陽明脈解篇》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陽明胃脈也,胃者土也,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舉痛論》曰: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心神散失也。此肝膽胃心四臟皆病于驚。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皆取決于膽。眼之神膏乃膽中精汁滲潤而成,能涵養瞳神。膽精不足,則為目昏。凡人驚者,起于猝然,心主震動,遂傷及膽,其癥為目睛不轉,為瞳神散大,為青膜遮睛。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