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癭病第 3 頁

·肝陰虛
癥狀:癭腫或大或小,質軟,病起緩慢,心悸不寧,心煩少寐,易出汗,手指顫動,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質紅,舌體顫動。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陰精,寧心柔肝。
方藥:天王補心丹加減。
方中以生地、玄參、麥冬、天冬養陰清熱;人參、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生血;丹參、酸棗仁、柏子仁、遠志養心安神。
肝陰虧虛、肝經不和而見脅痛隱隱者,可仿一貫煎加枸杞子、川棟子養肝疏肝。虛風內動,手指及舌體顫動者,加鉤藤、白蒺藜、白芍藥乎肝熄風。脾胃運化失調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術、苡仁、淮山藥、麥芽健運脾胃。腎陰虧虛而見耳鳴、腰酸膝軟者,酌加龜板、桑寄生、牛膝、菟絲子滋補腎陰。病久正氣傷耗、精血不足而見消瘦乏力,婦女月經少或經閉,男子陽痿者,可酌加黃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烏等補益正氣、滋養精血。
癭病的治療一般均以理氣化痰、活血軟堅、消癭散結為主。但對于火旺及陰虛表現明顯的癭病,則應重在滋陰降火,此時若用消癭散結的藥物,一般多選用黃藥子。黃藥子有小毒,久服對肝臟不利,因本病治療時間往往較長,在需要較長時間服用時,黃藥子的劑量以不超過12g為宜,以免造成對肝臟的損害。
【轉歸預后】
癭病的各種證候之間有一定的關系。痰結血瘀常為氣郁痰阻的進一步發展,肝火旺盛及心肝陰虛分別概括癭病中火旺及陰虛的兩種證候,但因火旺及陰虛二者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臨床癥狀上常相兼出現。
癭病的預后大多較好。癭腫小、質軟、治療及時者,多可治愈。但癭腫較大者,不容易完全消散。若腫塊堅硬、移動性差而增長又迅速者,則預后嚴重。肝火旺盛及心肝陰虛的輕、中癥患者,療效較好;重癥患者則陰虛火旺的各種癥狀常隨病程的延長而加重和增多,在出現煩躁不安、高熱、脈疾等癥狀時,為病情危重的表現。
【預防與調攝】
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內傷,以及針對·水土因素,注意飲食調攝,是預防癭病的兩個重要方面。在容易發生癭病的地區,可經常食用海帶,及采用碘化食鹽(食鹽中加入萬分之一的碘化鈉或碘化鉀)預防。
【結語】
綜上所述,癭病以頸前出現腫塊為基本臨床特征。主要由情志內傷、飲食及水土失宜而引起,但與體質有密切關系()氣滯痰凝蘊結頸前是癭病的基本病理,久則血行瘀滯,脈絡瘀阻。部分病例痰氣郁結化火,而出現肝火旺盛及心肝陰虛等陰虛火旺的病理變化。治療癭病的主要治則有理氣化痰、活血軟堅、滋陰降火,應針對不同的證候而選用適當的方藥。防止情志內傷及注意飲食調攝是預防癭病的兩個重要方面。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癭候》:“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人于脈,搏頸下而成之。初作與櫻核相似,而當頸下也,皮寬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氣結成癭者,但垂核捶捶無脈也。飲沙水成癭者,有核痛痛無根,浮動在皮中!薄養生方云: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
《外臺秘要·癭病方》:“小品癭病者始作與櫻核相似,其癭病喜當頸下,當中央不偏兩旁也。”。
《證治準繩·瘍醫·癭瘤》:“藻藥散,治氣癭。海藻一兩,黃藥子二兩”,“黃藥酒,治忽生癭疾及一二年者”。
《壽世保元·癭瘤》:“夫癭瘤者,多因氣血所傷,而作斯疾也。大抵人之氣血,循環無滯,癭瘤之患,如調攝失宜,血凝結皮肉之中,忽然腫起,狀如梅子,久則滋長。癭有五種:曰石、肉、筋、血、氣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