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癭病第 2 頁

【鑒別診斷】
癭病需著重與瘰疬及消渴相鑒別。;
1.瘰疬鑒別的要點,一是患病的具體部位,二是腫塊的性質。癭病的腫塊在頸部正前方,腫塊一般較大。正如《外臺秘要·癭病》說:.“癭病喜當頸下,當中央不偏兩旁也”;而瘰疬的患病部位是在頸項的兩側,腫塊一般較小,每個約胡豆大,個數多少不等,如《外科正宗·瘰疬論》描述說:“瘰疬者,累累如貫珠,連結三五枚。”
2.消渴病癭病中陰虛火旺的證型,常表現多食易饑的癥狀,應注意和消渴病相鑒別。消渴病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要臨床表現,三消的癥狀常同時出現,尿中常有甜味,但頸部無腫塊。癭病的多食易饑雖類似中消,但不合并多飲、多尿而頸部有癭腫為主要特征,且伴有比較明顯的煩熱、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脈數等癥狀。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證候之虛實癭病以氣、痰、瘀壅結頸前為主要病機,所以一般屬于實證,其中應著重辨明有無血瘀。病程久后,由實致虛,常出現陰虛、氣虛的病變及相應的癥狀,其中以心、肝陰虛尤為多見,從而成為虛實夾雜的證候。
2.辨火熱之有無癭病日久每易郁而化火,應綜合癥狀和舌脈辨別其有無火熱,若有,則應辨別火熱的程度。
治療原則
理氣化痰,消癭散結為基本治則。癭腫質地較硬及有結節者,·應適當配合活血化瘀。肝火亢盛及火熱傷陰者,則當以清肝泄火及滋陰降火為主。
分證論治
·氣郁痰阻
癥狀:頸前正中腫大,質軟不痛;頸部覺脹,胸悶,喜太息,或兼胸脅竄痛,病情的波動常與情志因素有關,苔薄白,脈弦。
治法:理氣舒郁,化痰消癭。
方藥:四海舒郁丸加減。
方中以青木香、陳皮疏肝理氣,昆布、海帶、海藻、海螵蛸、海蛤殼化痰軟堅,消癭散結。
胸悶、脅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氣解郁。咽頸不適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腫。
·痰結血瘀
癥狀:頸前出現腫塊,按之較硬或有結節,腫塊經久未消,胸悶,納差,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澀。
治法:理氣活血,化痰消癭。
方藥:海藻玉壺湯加減。
方中以海藻、昆布、海帶化痰軟堅,消癭散結;青皮、陳皮、半夏、貝母、連翹、甘;草、理氣化痰散結;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共同起到理氣活血,化痰消癭的作用。
結塊較硬及有結節者,可酌加黃藥子、·三棱、莪術、露蜂房、山甲片、丹參等,以增強活血軟堅,消癭散結的作用。胸悶不舒加郁金、香附理氣開郁。郁久化火而見煩熱、舌紅、苔黃、脈數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參以清熱瀉火。納差便溏者,加白術、茯苓、淮山藥健脾益氣。
·肝火熾盛
癥狀:頸前輕度或中度腫大,一般柔軟、光滑,煩熱,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顫抖,面部烘熱,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泄火。
方藥:梔子清肝湯合藻藥散加減。
梔子清肝湯中,以柴胡、芍藥疏肝解郁清熱;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益脾養血活血;梔子、丹皮清泄肝火;配合牛蒡子散熱利咽消腫。藻藥散以海藻、黃藥子消癭散結,黃藥子且有涼血降火的作用。
肝火亢盛,煩躁易怒,脈弦數者,可加龍膽草、夏枯草清肝瀉火。風陽內盛,手指顫抖者,加石決明、鉤藤、白蒺藜、牡蠣平肝熄風。兼見胃熱內盛而見多食易饑者,加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熱。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