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積聚第 4 頁

【現代研究】
·積聚治法的研究
祛邪和扶正是治療積證的兩大基本原則。祛邪主要包括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化痰散結、清熱解毒;扶正主要包括益氣、養陰、補血、溫陽。近年來對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及扶正培本方藥進行了較多的研究。
1.活血化瘀據現代研究,活血化瘀對積聚的治療作用;在于改善結締組織代謝。活血化瘀藥能抑制纖維母細胞合成膠原,使肥大細胞增多,使病變的膠原纖維變細、疏松化,對增生性病變有不同程度的軟化和吸收作用。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活血化瘀藥及其復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濃、粘、凝、聚狀態,其中以養血活血和活血化瘀類作用更為明顯。其抗血栓形成的主要作用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纖溶酶活性,改善微循環,改善病變局部微血流、微血管形態及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流動力學。使病變區血流量增加,流出阻力減少;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促進病變組織的吸收、消散。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動物實驗初步證實具有抗腫瘤作用的活血化瘀藥有赤芍、川芎、紅花、郁金、延胡索、當歸、丹參、水蛭、虻蟲、廑蟲、三棱、莪術、水紅花子等,其中尤以對莪術、丹參的研究較多[中藥藥理學1988][中醫雜志1988;(5):61]。
2.清熱解毒邪毒凝聚是導致積證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氣滯、痰濁、瘀血等病邪,蘊積日久,也會化熱,所以清熱解毒也是治療積證的一個重要治則。清熱解毒藥有較廣的抗菌譜,能抑制病毒,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近10余年來,經過實驗篩選及臨床應用證實有一定抗腫瘤作用的藥物,其中相當部分屬于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藥物。如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腫節風、青黛、蒲公英、夏枯草、垂盆草、龍葵、蛇莓、菝葜、藤梨根、虎杖、苦參等,都是可以治療腹部腫瘤的清熱解毒藥。
3.扶正培本扶正培本能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包括影響非特異性免疫(升高外周白細胞,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影響特異性免疫等。還具有改善物質代謝,增強內分泌,改善骨髓功能,增強機體抗害能力,抗腫瘤,促進機體康復等作用。
·中醫藥治療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之肝脾腫大的研究
近幾年來,經臨床觀察及動物實驗發現,活血化瘀藥物與方劑丹參、川芎、赤芍、桃仁、當歸、三棱、莪術、鱉甲散、大黃廑蟲丸等,能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降低纖維細胞活性,減輕門脈壓力等,從而可使肝脾回縮變軟[中醫雜志1993;(1):53]。張氏以活血祛風法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70例,其中肝腫大32例,脾腫大19例,總有效率達95.7%[中醫雜志1993;(9):547)。高氏報道以黃芪莪術湯(黃芪、莪術、白術、紅花、柴胡、地鱉蟲、甘草等)治療早期肝硬化,并與常規西藥進行對照。結果治療組在肝脾回縮、肝功能改善方面均優于對照組[中醫雜志1990;(7):31]。蔣氏以乙肝工號和乙肝Ⅱ號分別治療慢性活動性乙肝26例,慢性遷延性肝炎39例,兩組共65例中,肝大者52例,脾大者32例。肝大、脾大回縮至正常分別占69%、86%,中藥改善主要癥狀、體征,恢復肝功能,使I-msAg轉陰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中醫雜志1987;(12):904)。李氏以疏肝理氣軟堅散瘀法(柴胡、白花蛇舌草、黃芪、山楂、鱉甲、丹參、建曲、芍藥、水蛭、茯苓、莪術、甘草)加減治療早期肝硬化24例,經1-3個月治療,總有效率為91.6%[四川中醫1999;(9):20)。
·中醫藥治療脂肪肝
脂肪肝可由多種原因所致,其中部分病人尤其是病程較長、病情較重者,多表現為肝臟腫大,此時即可歸屈積證范疇。
一些研究表明,渾瀉、首烏、黃精、柴胡、郁金、山楂、草決明、連翹、白礬等中藥具有抗脂肪變性的作用。宋氏用逍遙散加三棱、莪術等治療45例脂肪肝,療效較好[黑龍江中醫藥1991;(4):37]。鄭氏以海藻、昆布、白花蛇舌草、郁金、貝母、丹參等煎服,配合生首烏、決明子、生山楂開水沖泡代茶,治療脂肪肝98例,均獲較好的療效[浙江中醫雜志1992;(4):153]。蔣氏以降脂益肝湯(澤瀉、生首烏、草決明、丹參、山楂、黃精、虎杖、荷葉)治療脂肪肝38例,并用常規西藥對照治療29’例,治療組在改善血脂異常,使肝臟回縮及肝功恢復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中醫雜志1989;(4):216]。
·中醫藥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
腸梗阻是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其中單純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腹中氣聚、攻竄脹痛等癥與聚證有類似之處。采用以中藥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療法,常可獲得滿意的療效。
霍氏以口服務急丸,配合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糾正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治療腸梗阻21例,18例痊愈,3例無效轉手術治療[中醫雜志1993;(11):484]。薛氏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以溫脾湯為主,隨證加減,治療9例小兒麻痹性腸梗阻,7例治愈[中醫雜志1993;(1):24L李氏用丁香30-60g研成細末,加75%酒精調和,對酒精過敏者以溫水調和,敷于臍及臍周,治療20例麻痹性腸梗阻,均獲良效.[中醫雜志1988;(11):55]。
·中醫藥治療胃石癥
胃石癥可由多種原因造成,臨床表現屬于中醫積聚范疇,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重用雞內金可起消積化滯、安胃排石作用。高氏等用自擬安胃排石湯(雞內金、姜半夏、茯苓、麥芽、神曲、砂仁、萊菔子、青皮、陳皮、芒硝、大黃、白芍、甘草)治療胃石癥46例,本組療程最短7天,最長34天。20天后復查,臨床癥狀消失,經胃鋇餐透視或纖維胃鏡、,B超復查,胃石已經排出44例,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胃石未排出,好轉1例。療效良好[安徽中醫臨床雜志1999;(1):19]。
中醫五絕網整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