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淋證第 4 頁

[附]尿濁
尿濁是以小便混濁,白如泔漿,排尿時并無疼痛為主癥的一種病證。
本病的發生,多由飲食肥甘,脾失健運,釀生濕熱,或病后濕熱未清,蘊結下焦,清濁不分而成。若熱盛灼傷脈絡,絡損血溢,則尿濁夾血。病延日久,脾腎兩傷,脾虛中氣下陷,腎虛固攝無權,則精微脂液下流;若脾不統血,或腎陰虧損,虛火灼絡,也可導致尿濁帶血。如再恣食肥甘,或勞欲過度,又可使尿濁加重,或引起復發。
本病初起以濕熱為多,治宜清熱利濕。病久多脾腎虧虛,治宜培補脾腎,固攝下元。虛實并見者,應予兼顧。
·濕熱內蘊
癥狀:小便混濁或夾凝塊,上有浮油,或帶血色,或夾有血絲、血塊,或尿道有熱澀感,口渴,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化濕。
方藥:程氏萆蘚分清飲加減。
·脾虛氣陷
癥狀:尿濁反復發作,日久不愈,小便混濁如白漿,小腹墜脹,尿意不暢,面色不華,神疲乏力,消瘦,勞倦或進食油膩則發作或加重,舌淡,脈虛數。
治法:健脾益氣,升清固澀。
方藥:補中益氣湯。
可加蒼術以健脾化濕濁;若尿濁夾血者,酌加小薊、藕節、阿膠、旱蓮草;若脾虛及腎而見肢冷便溏者,可加附子、炮姜。
·腎元虧虛
癥狀:尿濁遷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凍膠,精神萎靡,消瘦無力,腰酸膝軟,頭暈耳鳴。偏于陰虛者,見煩熱,口干,舌質紅,脈細數;偏于陽虛者,面白不華,形寒肢冷,舌質淡白,脈沉細。
治法:偏腎陰虛者,宜滋陰益腎;偏腎陽虛者,宜溫腎固澀。
方藥:偏腎陰虛者,用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偏腎陽虛者,用鹿茸補澀丸。
【文獻摘要】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必便血。”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故謂之淋。”“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沙石。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其病之狀,小便則莖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從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悶絕。”“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腎虛不能制于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勞淋者,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也。腎氣通于陰,其狀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勞倦即發也。”“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于腎,流人于胞而成淋也,其狀小便赤澀。”“血淋者,是熱淋之甚者,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經絡,循環府藏,勞甚者則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而成血淋也。”“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然后尿是也,由腎氣虛弱,下焦受于冷氣,人胞與正氣交爭,寒氣勝則戰寒而成淋,正氣勝戰寒解,故得小便也。”
《丹溪心法·淋》:“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血淋一證,須看血色分冷熱,色鮮者,心、小腸實熱;色瘀者,腎、膀胱虛冷。……若熱極成淋,服藥不效者,宜減桂枝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燈芯、瞿麥各少許,蜜水調下。”
《醫宗必讀·淋證》:“氣淋有虛實之分。”
《金匱翼·諸淋》:“初則熱淋、血淋,久則煎熬水液,稠濁如膏如沙如石也。夫散劑利小便,只能治熱淋、血淋而已。其膏、沙、石淋,必須開郁行氣,破血滋陰方可也。”
《景岳全書·淋濁》:“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無容辨矣。但有久服寒涼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澀皆去,而膏淋不已,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證也。故必以脈以證,而察其為寒為熱為虛,庶乎治不致誤。……治淋之法,大都與治濁相同。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宜溫補命門。”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