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淋證第 2 頁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明淋證類別由于每種淋證都有不同的病機,其演變規律和治法也不盡相同,在此需要辨明淋證類別。辨識的要點是每種淋證的各自特征。起病急,癥見發熱,小便熱赤,尿時熱痛,小便頻急癥狀明顯,每日小便可達數十次,每次尿量少者為熱淋;小便排出砂石,或尿道中積有砂石,致排尿時尿流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或砂石阻塞于輸尿管或腎盂中,常致腰腹絞痛難忍者為石淋;小腹脹滿明顯,小便艱澀疼痛,尿后余瀝不盡者為氣淋;尿中帶血或夾有血塊,并有尿路疼痛者為血淋;淋證而見小便渾濁如米泔或滑膩如脂膏者為膏淋;久淋,小便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者為勞淋。
2.辨虛實在區別各種不同淋證的基礎上,還需辨識證候的虛實。一般而言,初起或在急性發作階段,因膀胱濕熱、砂石結聚、氣滯不利所致,尿路疼痛較甚者,多為實證;淋久不愈,尿路疼痛輕微,見有腎氣不足,脾氣虛弱之證,遇勞即發者,多屬虛證。氣淋、血淋、膏淋皆有虛、實及虛實并見之證,石淋日久,傷及正氣,陰血虧耗,亦可表現為正虛邪實并見之證。
3.辨標本緩急各種淋證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也可以同時并存,所以辨證上應區別標本緩急。一般是本著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病因為本,證候為標;舊病為本,新病為標等標本關系進行分析判斷。以勞淋轉為熱淋為例,從邪與正的關系看,勞淋正虛是本,熱淋邪實為標;從病因與證候的關系看,熱淋的濕熱蘊結膀胱為本,而熱淋的證候為標,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當以治熱淋為急務,從而確立清熱通淋利尿的治法,先用相應的方藥,待濕熱漸清,轉以扶正為主。同樣在石淋并發熱淋時,則新病熱淋為標,舊病石淋為本,如尿道無阻塞等緊急病情,應先治熱淋,后治石淋,治愈熱淋后,再治石淋。
治療原則
實則清利,虛則補益,是治療淋證的基本原則。實證有膀胱濕熱者,治宜清熱利濕;有熱邪灼傷血絡者,治宜涼血止血;有砂石結聚者,治宜通淋排石;有氣滯不利者,治宜利氣疏導。虛證以脾虛為主者,治宜健脾益氣;以腎虛為主者,治宜補虛益腎。所以徐靈胎評《臨證指南醫案·淋濁》時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當分別,有瘀血積塞住溺管者,宜先通,無瘀積而虛滑者,宜峻補!
淋證的治法,聲有忌汗、忌補之說,如《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說:“淋家不可發汗”,《丹溪心法·淋》說:“最不可用補氣之藥,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彬炛R床實際,未必都是如此。淋證往往有惡寒發熱,此并非外邪襲表,而是濕熱熏蒸,邪正相搏所致,發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證多屬膀胱有熱,陰液常感不足,而辛散發表,用之不當,不僅不能退熱,反有劫傷營陰之弊。若淋證確由外感誘發,或淋家新感外邪,癥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適當配合辛涼解表之劑。因淋證為膀胱有熱,陰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熱,故應避免辛溫之品。至于淋證忌補之說,是指實熱之證而言,諸如脾虛中氣下陷,腎虛下元不固,自當運用健脾益氣,補腎固澀等法治之,不屬忌補范圍。
分證論治
·熱淋
癥狀:小便頻急短澀,尿道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或有寒熱,口苦,嘔惡,或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方藥:八正散。
本方的功效是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其中木通、篇蓄、瞿麥、滑石利尿通淋,大黃、山梔、甘草梢清熱解毒。若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并加枳實以通腑泄熱;若腹滿便溏,則去大黃;若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合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若濕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牛膝、白茅根以養陰清熱;若小腹脹滿,加烏藥、川棟子行氣止痛;若熱毒彌漫三焦,人營人血,又當急則治標,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以清熱瀉火解毒;若頭身疼痛,惡寒發熱,鼻塞流涕,有表證者,加柴胡、金銀花、連翹等宣透熱邪。
·石淋
癥狀:尿中時夾砂石,小便艱澀,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絞痛難忍,痛引少腹,連及外陰,尿中帶血,舌紅,苔薄黃。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見面色少華,精神萎頓,少氣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脈細而弱;或腰腹隱痛,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帶數。
治法:清熱利尿,通淋排石。
方藥:石韋散。
方中石韋、冬葵子、瞿麥、滑石、車前子清熱利尿,通淋排石?杉咏疱X草、海金沙、雞內金等以加強排石消堅的作用。若腰腹絞痛者,可加芍藥、甘草以緩急止痛;若見尿中帶血,可加小薊、生地、藕節以涼血止血;尿中有血條血塊者,加川牛膝、赤芍、血竭以活血祛瘀;若兼有發熱,可加蒲公英、黃柏、大黃以清熱瀉火。石淋日久,虛實并見,當標本兼治,氣血虧虛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湯;陰液耗傷者,宜六味地黃丸合石韋散;腎陽不足者,宜金匱腎氣丸合石韋散。
·氣淋
癥狀:實證表現為小便澀痛,淋瀝不宜,小腹脹滿疼痛,苔薄白,脈多沉弦。虛證表現為尿時澀滯,小腹墜脹,尿有余瀝,面白不華,舌質淡,脈虛細無力。
治法:實證宜利氣疏導,虛證宜補中益氣。
方藥:實證用沉香散,虛證用補中益氣湯。
沉香散中沉香、橘皮利氣,當歸、白芍柔肝,甘草清熱,石韋、冬葵子、滑石、王不留行利尿通淋。胸悶脅脹者,可加青皮、烏藥、小茴香以疏肝理氣;日久氣滯血瘀者,可加紅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以治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之氣淋。若小便澀痛,服補益藥后,反增小腹脹滿,為兼濕熱,可加車前草、白茅根、滑石以清熱利濕;若兼血虛腎虧者,可用八珍湯倍茯苓加杜仲、枸杞、懷牛膝,以益氣養血,脾腎雙補。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