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鼓脹第 2 頁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緩急鼓脹雖然病程較長,但在緩慢病變過程中又有緩急之分。若鼓脹在半月至一月之間不斷進展為緩中之急,多為陽證、實證;若鼓脹遷延數月,則為緩中之緩,多屬陰證、虛證。
2.辨虛實的主次鼓脹雖屬虛中夾實,虛實并見,但虛實在不同階段各有側重。一般說來,鼓脹初起,新感外邪,腹滿脹痛,腹水壅盛,腹皮青筋暴露顯著時,多以實證為主;鼓脹久延,外邪已除,腹水已消,病勢趨緩,見肝脾腎虧虛者,多以虛證為主。
3.辨氣滯、血瘀、水停的主次以腹部脹滿,按壓腹部,按之即陷,隨手而起,如按氣囊,鼓之如鼓等癥為主者,多以氣滯為主·;腹脹大,內有積塊疼痛,外有腹壁青筋暴露,面、頸、胸部出現紅絲赤縷者,多以血瘀為主;腹部脹大,狀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或見腹部堅滿,腹皮繃急,叩之呈濁音者。多以水停為主。以氣滯為主者,稱為“氣鼓”;以血瘀為主者,稱為“血鼓”;以水停為主者,稱為“水鼓”。
治療原則
本病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虛實并見,故其治療宜謹據病機,以攻補兼施為原則,實證為主則著重祛邪治標,根據具體病情,合理選用行氣、化瘀、健脾利水之劑,若腹水嚴重,也可酌情暫行攻逐,同時輔以補虛;虛證為主則側重扶正補虛,視證候之異,分別施以健脾溫腎,滋養肝腎等法,同時兼以祛邪。
分證論治
·氣滯濕阻
癥狀:腹部脹大,按之不堅,脅下脹滿或疼痛,飲食減少,食后腹脹,噯氣后稍減,尿量減少,舌白膩,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利水。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
方中柴胡、枳殼、芍藥、川芎、香附疏肝理氣解郁;白術、茯苓、豬苓、澤瀉健脾利水;桂枝辛溫通陽,助膀胱之氣化而增強利水乏力;蒼術、厚樸、陳皮健脾理氣除濕。若苔膩微黃,口干口苦,脈弦數,為氣郁化火,可酌加丹皮、梔子;若脅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脈弦澀,為氣滯血瘀者,可加延胡索、丹參、莪術;若見頭暈失眠,舌質紅,脈弦細數者,可加制首烏、枸杞子、女貞子等。
·寒濕困脾
癥狀: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脹悶,得熱則舒,周身困重,畏寒肢腫,面浮或下肢微腫,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苔白膩水滑,脈弦遲。
治法: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方藥:實脾飲。
方中附子、干姜、白術溫中健脾;木瓜、檳榔、茯苓行氣利水;厚樸、木香、草果理氣健脾燥濕;甘草、生姜、大棗調和胃氣。水腫重者,可加桂枝、豬苓、澤瀉;脘脅脹痛者,可加青皮、香附、延胡索、丹參;脘腹脹滿者,可加郁金、枳殼、砂仁;氣虛少氣者,加黃芪、黨參。
用麝香0.1g,白胡椒粉0.1G,拌勻,水調呈糊狀,敷臍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2日更換1次。有溫中散寒,理氣消脹之功。適用于寒濕困脾證。
·濕熱蘊結
癥狀:腹大堅滿,脘腹繃急,外堅內脹,拒按,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膚發黃,舌邊尖紅,苔黃膩或灰黑而潤,脈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方藥:中滿分消丸合茵陳蒿湯、舟車丸。
中滿分消丸用黃芩、黃連、知母清熱除濕;茯苓、豬苓、澤瀉淡滲利尿;厚樸、枳殼、半夏、陳皮、砂仁理氣燥濕;姜黃活血化瘀;干姜與黃芩、黃連、半夏同用,辛開苦降,除中滿,祛濕熱;少佐人參、白術、甘草健脾益氣,補虛護脾,使水去熱清而不傷正,深得治鼓脹之旨。濕熱壅盛者,去人參、干姜、甘草,加梔子、虎杖。茵陳蒿湯中,茵陳清熱利濕,梔子清利三焦濕熱,大黃泄降腸中瘀熱。攻下逐水用舟車丸,方中甘遂、大戟、芫花攻逐腹水;大黃、黑丑蕩滌瀉下,使水從二便分消;青皮、陳皮、檳榔、木香理氣利濕;方中輕粉一味走而不守,逐水通便。舟車丸每用3-6g,應視病情與服藥反應調整服用劑量。
·肝脾血瘀
癥狀:腹大堅滿,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張,脅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頭頸胸臂等處可見紅點赤縷,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膚甲錯,口于飲水不欲下咽,舌質紫暗或邊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方藥:調營飲。.
方中川芎、赤芍、大黃、莪術、延胡索、當歸活血化瘀利氣;瞿麥、檳榔、葶藶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陳皮行氣利尿;官桂、細辛溫經通陽;甘草調和諸藥。大便色黑可加參三七、側柏葉;積塊甚者加穿山甲、水蛭;瘀痰互結者,加白芥子、半夏等;水停過多,脹滿過甚者,可用十棗湯以攻逐水飲。
- 相關文章
-
卷三-單腹脹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