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鼓脹第 3 頁

·脾腎陽虛
癥狀:腹大脹滿,形如蛙腹,撐脹不甚,朝寬暮急,面色蒼黃,胸脘滿悶,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尿少腿腫,舌淡胖邊有齒痕,苔厚膩水滑,脈沉弱。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方藥: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濟生腎氣丸。
偏于脾陽虛者可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偏于腎陽虛者用濟生腎氣丸,或與附子理中丸交替使用。附子理中丸方用附子、干姜溫中散寒;黨參、白術、甘草補氣健脾除濕。五苓散中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尿;白術苦溫健脾燥濕;桂枝辛溫通陽化氣。濟生腎氣丸中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熟地、山茱萸、山藥、牛膝滋腎填精;茯苓、澤瀉、車前子利尿消腫;丹皮活血化瘀。
食少腹脹,食后尤甚,可加黃芪、山藥、薏苡仁、白扁豆;畏寒神疲,面色青灰,脈弱無力者,酌加仙靈脾、巴戟天、仙茅;腹筋暴露者,稍加赤芍、澤蘭、三棱、莪術等。
鯉魚赤小豆湯:鯉魚500g(去鱗及內臟),赤小豆30g,多用于鼓脹虛證。
·肝腎陰虛
癥狀:腹大堅滿,甚則腹部青筋暴露,形體反見消瘦,面色晦暗,口燥咽干,心煩失眠,齒鼻時或衄血,小便短少,舌紅絳少津,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涼血化瘀。
方藥:六味地黃丸或一貫煎合膈下逐瘀湯。
六味地黃丸中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滋養肝腎,茯苓、澤瀉、丹皮淡滲利濕。一貫煎中生地、沙參、麥冬、枸杞滋養肝腎,當歸、川棟子養血活血疏肝。膈下逐瘀湯中五靈脂、赤芍、桃仁、紅花、丹皮活血化瘀,川芎、烏藥、延胡索、香附、枳殼行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藥。偏腎陰虛以六味地黃丸為主,合用膈下逐瘀湯;偏肝陰虛以一貫煎為主,合用膈下逐瘀湯。
若津傷口干,加石斛、花粉、蘆根、知母;午后發熱,酌加銀柴胡、鱉甲、地骨皮、白薇、青蒿;齒鼻出血加梔子、蘆根、藕節炭;肌膚發黃加茵陳、黃柏;若兼面赤顴紅者,可加龜板、鱉甲、牡蠣等。
·鼓脹出血
癥狀:輕者齒鼻出血,重者病勢突變,大量吐血或便血,脘腹脹滿,胃脘不適,吐血鮮紅或大便油黑,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方藥:瀉心湯合十灰散。
瀉心湯中大黃、黃連、黃芩大苦大寒,清胃瀉火;十灰散涼血化瘀止血。酌加參三七化瘀止血;若出血過多,氣隨血脫,汗出肢冷,可急用獨參湯以扶正救脫。還應中西醫結合搶救治療。
·鼓脹神昏
癥狀:神志昏迷,高熱煩躁,怒目狂叫,或手足抽搐,口臭便秘,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心開竅。
方藥: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或用醒腦靜注射液。
上方皆為清心開竅之劑,皆適用于上述高熱,神昏,抽風諸癥,然也各有側重,熱勢尤盛,內陷心包者,選用安宮牛黃丸;痰熱內閉,昏迷較深者,選用至寶丹;抽搐痙厥較甚者,選用紫雪丹。可用醒腦靜注射液40-60nd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2次,連續1-2周。若癥見神情淡漠呆滯,口中穢氣,舌淡苔濁膩,脈弦細者,當治以化濁開竅,選用蘇合香丸、玉樞丹等。若病情進一步惡化,癥見昏睡不醒,汗出肢冷,雙手撮空,不時抖動,脈微欲絕,此乃氣陰耗竭,元氣將絕的脫證,可依據病情急用生脈注射液靜滴及參附牡蠣湯急煎,斂陰固脫。并應中西醫結合積極搶救。
阿魏、硼砂各30g,共為細末,用白酒適量調勻,敷于臍上,外用布帶束住,數日一換,有軟堅散結之效。
【轉歸預后】
本病病機以本虛標實為特點,病變極為復雜,概要論之,一般初起多以氣滯為主,表現為氣滯濕阻證,隨著患者體質的變化及失治誤治,水濕可從寒化或熱化,濕從寒化,則轉變為寒濕困脾證;濕從熱化,則轉變為濕熱蘊結證,表現為以實為主;水勢壅盛之時,水濕阻氣阻血,氣滯血瘀益甚,呈現肝脾血瘀證。若經治腹水大減或消失,而病遷延不愈,久則寒水傷陽,或過用寒涼,又可由實為主轉變為以虛為主,而成脾腎陽虛之候;熱水傷陰,也可由以實為主轉變為以虛為主,而成肝腎陰虛之候。如復感外邪或過用滋補壅塞之劑,虛脹也可表現出實脹的癥狀。
本病初期,雖腹脹大,正氣漸虛,但經合理治療,尚可帶病延年;若病至晚期,腹大如甕,青筋暴露,臍心突起,大便如鴨溏,四肢消瘦,則預后不良;若見吐血、便血、神昏、痙厥,則為危象,預后不良。
【預防與調攝】
加強對病毒性肝炎的早期防治,避免與血吸蟲、疫水及對肝臟有毒物質的接觸,及時治療黃疸、積證患者。《雜病源流犀燭·腫脹源流》對調攝也有很好的經驗:“先令卻鹽味,厚衣衾,斷妄想,禁忿怒。”即注意保暖,避免反復感邪;注意勞逸結合,病情較重時應多臥床休息,腹水較多者可取半臥位,避免勞累;注意營養,避免飲酒過度,病后應忌酒及粗硬飲食,腹水期應忌鹽;宜安心靜養,避免郁怒傷肝。
【結語】
鼓脹為臨床四大疑難重癥之一,歷代醫家十分重視。其臨床表現以腹脹大膨隆,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特征。鼓脹的病變部位在肝、脾、腎,基本病機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停于腹中。臨床上注意與水腫和腸覃鑒別。辨證要點在虛實及氣滯、血瘀、水停的主次。本病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虛實并見,故其治療宜謹守病機,以攻補兼施為原則。實證為主則著重祛邪,合理選用行氣、化瘀、健脾利水之劑,若腹水嚴重,也可酌情暫行攻逐,同時輔以補虛;虛證為主則側重在扶正補虛,分別施以健脾溫腎,滋養肝腎等法,扶正重點在脾,同時兼以祛邪。還應注意“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的特點,切實做到補虛不忘實,泄實不忘虛,切忌一味攻伐,導致正氣不支,邪戀不去,出現危象。
- 相關文章
-
卷三-單腹脹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