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黃疸第 3 頁

·疫毒發黃
癥狀:起病急驟,黃疽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黃色,脅痛,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壯熱煩渴,嘔吐頻作,尿少便結,煩躁不安,或神昏譫語,或衄血尿血,皮下紫斑,或有腹水,繼之嗜睡昏迷,舌質紅絳,苔黃褐干燥,脈弦大或洪大。本證又稱急黃。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方藥:千金犀角散。
本方主藥犀角(以水牛角代之)是清熱解毒涼血之要藥,配以黃連、梔子、升麻則清熱解毒之力吏大;茵陳清熱利濕,利膽退黃。可加生地黃、玄參、石斛、·丹皮清熱解毒,養陰涼血;若熱毒熾盛,乘其未陷入昏迷之際,急以通滌胃腸熱毒為要務,不可猶豫,宜加大劑量清熱解毒藥如金銀花、連翹、土茯苓、蒲公英、大青葉、黃柏、生大黃,或用五味消毒飲,重加大黃。如已出現躁擾不寧,或伴出血傾向,需加清營涼血解毒藥,如神犀丹之類,以防內陷心包,出現昏迷。如熱入營血,心神昏亂,肝風內動,法宜清熱涼血,開竅熄風,急用溫病“三寶”:躁擾不寧,肝風內動者用紫雪丹;熱邪內陷心包,譫語或昏憤不語者用至寶丹;熱毒熾盛,濕熱蒙蔽心神,神志時清時昧者,急用安宮牛黃丸。
本證可用清開靈注射液60-80m1,兌人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2-3周。
『陰黃』
·寒濕阻遏,
癥狀:身目俱黃,黃色晦暗不澤或如煙熏,右脅疼痛,痞滿食少,神疲畏寒。腹脹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治法:溫中化濕,健脾利膽。
方藥:茵陳術附湯。
方中茵陳除濕利膽退黃,附子、干姜溫中散寒,佐以白術、甘草健脾和胃。脅痛或脅下積塊者,可加柴胡、丹參、澤蘭、郁金、赤芍以疏肝利膽,活血化瘀;便溏者加茯苓、澤瀉、車前子。黃疸日久,身倦乏力者加黨參、黃芪。
·脾虛濕郁
癥狀:多見于黃疸久郁者。癥見身目俱黃,黃色較淡而不鮮明,脅肋隱痛,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濡細。
治法:健脾益氣,祛濕利膽。
方藥:六君子湯加茵陳、柴胡。·
方中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陳皮、半夏健脾燥濕,茵陳、柴胡利濕疏肝利膽,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疏肝利膽、祛濕退黃之功。血虛者可加當歸、地黃養血,濕重苔膩者可少加豬苓、澤瀉。
·脾虛血虧
主癥:面目及肌膚發黃,黃色較淡,面色不華,瞼白唇淡,心悸氣短,倦怠乏力·,頭暈
目眩,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養氣血,健脾退黃。
方藥:小建中湯。
方中桂枝配生姜、大棗辛甘生陽,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陰,飴糖緩中健脾。并酌加茯苓、澤瀉以利濕退黃,黃芪、黨參以補氣,白術以健脾,當歸、阿膠以養血。
【轉歸預后】
本病的轉歸與黃疸的性質、體質強弱、治療護理等因素有關。陽黃、陰黃、急黃雖性質不同,輕重有別,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陽黃若患者體質差,病邪重,黃疸日益加深,迅速出現熱毒熾盛癥狀可轉為急黃;陽黃也可因損傷脾陽,濕從寒化,轉為陰黃;陰黃重感濕熱之邪,又可發為陽黃;急黃若熱毒熾盛,內陷心包,或大量出血,可出現肝腎陽氣衰竭之候;陰黃久治不愈,可轉為積聚、鼓脹。
一般來說,陽黃預后良好,唯急黃邪人心營,耗血動血,預后多不良。至于陰黃,若陽氣漸復,黃疸漸退,則預后較好;若陰黃久治不愈,化熱傷陰動血,黃疸加深,轉變為鼓脹重癥則預后不良;急黃病死率高,若出現肝腎陽氣衰竭之候,預后極差。
【預防與調攝】
本病病程相對較長,除了藥物治療以外,精神狀態、生活起居、休息營養等,對本病有著重要的輔助治療意義。具體內容包括:
1.精神調攝:由于本病易于遷延、反復甚至惡化,因此,患病后一般思想顧慮較重,多慮善怒,致使病情加重。所以,醫患結合,講清道理,使患者從自身疾病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而不要為某些癥狀的顯沒而惶惶不安,憂慮不寧。
2.飲食有節:患病后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等癥明顯,所以調節飲食為主要的輔助療法。既往強調高糖、高蛋白、高熱量、低脂肪飲食,以保證營養供應,但應注意要適度,不可過偏。陽黃患者適合軟食或半流飲食,以起到補脾緩肝的作用;禁食酒、辛熱及油膩之品。陰黃患者也應進食富于營養而易消化的飲食,禁食生冷、油膩、辛辣之晶,不吃油炸、堅硬的食物,避免損傷血絡。黃疸恢復期,更忌暴飲暴食,以防重傷脾胃,使病情加重。
3.起居有常:病后機體功能紊亂,往往容易疲勞,故在急性期或慢性活動期應適當臥床休息,有利整體功能的恢復;急性期后,根據患者體力情況,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如練太極拳、氣功之類,十分必要。
對于急黃患者,由于發病急驟,傳變迅速,病死率高,所以調攝護理更為重要。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吃流質飲食,如惡心嘔吐頻發,可暫時禁食,予以補液。禁辛熱、油膩、堅硬的食物,以防助熱、生濕、傷絡。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黃疸加深或皮膚出現紫斑為病情惡化之兆;若煩躁不安,神志恍惚,脈象變為微弱欲絕或散亂無根,為欲脫之征象,應及時搶救。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