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女性的生理特點第二節 女性的特殊生理第 5 頁

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在臨產時出現腰腹陣陣作痛,小腹重墜,逐漸加重,至產門開全,陰戶窘迫,胎兒、胞衣依次娩出,分娩結束。《十產論》說:“正產者,蓋婦人懷胎十月滿足,陰陽氣足,忽腰腹作陣疼痛,相次胎氣頓陷,至于臍腹痛極甚,乃至腰間重痛,谷道挺拼,繼之漿破血出,兒遂自生。”產訖胞衣自當萎縮而下。《達生篇》說:“漸痛漸緊,一陣緊一陣,是正產,不必驚慌。”同時還總結了“睡、忍痛、慢臨盆”的臨產調護六字要訣。
因此,應當幫助產婦正確認識分娩,消除恐懼心理和焦躁情緒,也不宜過早用力,以免氣力消耗,影響分娩的順利進行。
關于產程,中醫學也有觀察和記錄,晉·王叔和《脈經》說:“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又法,婦人欲生,其脈離經,夜半覺,日中則生也。”明確表示分娩必腰痛,從規律宮縮至分娩大致為12小時,即所謂“子午相對”,這與現代統計的一、二、三產程的時間基本一致。此外,中醫學強調產室要寒溫適宜,安靜整潔,不能濫用催產之劑,這些論述現在仍有實用價值。
(二)產褥新產后6周內稱產褥期。分娩時的用力汗出和產創出血,損傷了陰液,整—個機體的生理特點是“陰血驟虛,陽氣易浮”。因此在產后1-2日內,常有輕微的發熱、自汗等陰虛陽旺的癥狀,如無其他致病因素,一般短時間內會自然消失。
產后數日內,胞宮尚未復常而有陣縮,故小腹常有輕微陣痛,稱“兒枕痛”。在產后2周內因胞宮尚未回縮到盆腔,所以小腹按之有包塊。大約產后6周,胞宮才能恢復到孕前大小,這段時間稱產褥期,同時自陰道不斷有余血濁液流出,稱為惡露。惡露先是暗紅的血液,以后血液顏色逐漸由深變淺,其量也由多變少,一般在2周內淡紅色血性惡露消失,3周內粘液性惡露斷絕。
(三)哺乳新產婦一般產后第2天可以擠出初乳,約持續7天后逐漸變為成熟乳。母乳營養豐富,易消化,并有抗病能力。分娩后30分鐘內可令新生兒吮吸乳頭,以刺激乳汁盡早分泌,讓嬰兒吃到免疫價值極高的初乳,增強抗病能力,促進胎糞排出,同時促進母親子宮收縮,減少出血,盡早建立母子感情聯系。母乳喂養提倡按需哺乳,即按嬰兒的需要哺乳,不規定哺乳的時間和次數,嬰兒饑餓時或母親感到乳房充滿時就哺乳。一般每次哺乳時間10分鐘左右,最多不超過15分鐘,以免乳頭浸軟皸裂。母乳是產婦氣血所化。《胎產心法》說:“產婦沖任血旺,脾胃氣壯則乳足。”在哺乳期要使產婦保持精神舒暢,營養充足,乳房清潔,按需哺乳,這對保證乳汁的質和量有重要意義。哺乳時限,純母乳喂養4-6個月后,邊喂母乳邊加輔食。12-24個月是嬰兒斷乳的適當月齡,最好在秋涼和春暖的季節里進行。
產后,脾胃生化之精微除供應母體營養需要外,另一部分則隨沖脈與胃經之氣上行,生化為乳汁,以供哺育嬰兒的需要。薛立齋說:“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在哺乳期,氣血上化為乳汁,一般無月經來潮,也比較不易受孕。
月經、帶下、妊娠、分娩、哺乳是婦女的生理特點,這都是臟腑、經絡、氣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宮的結果,特別是與腎氣、天癸的主導作用分不開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