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到明清藥浴療法的發展
在晉唐時期,藥浴被掛廣泛的應用到臨床各科,在隨后的朝代應用的范圍也隨之逐漸擴大。
晉唐時期,臨床醫學發展迅速,藥浴被廣泛的應用到臨床各科。
宋、金、元、明時期,藥浴的方藥不斷增多,應用范圍逐漸擴大,藥浴成為一種常用的治療方法。元代周達觀在《真蠟風土記》中記有“國人尋常有病,多是入水浸浴及頻頻洗頭便自痊可。”可見當時藥浴已成為當時醫生和百姓常用的一種治病方法。
到了清朝,藥浴發展到了鼎盛階段,清代名醫輩出,名著相繼刊物。隨著《急救廣生集》、《理瀹駢文》等中醫藥外治專著的出現,中藥藥浴療法已進入比較成熟和完善的階段。
《急救廣生集》又稱《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鵬程參考400余種醫書,歷經數十年精心類聚,匯萃精要而成,全書載方1500余首,共收病癥約400余種,以供給臨床治療因人因病制宜。
吳尚先字師機,在精心研究歷代先賢外治療法經驗的基礎上,對外治法進行系統研究,進行理論上的升華,歷數十年,著成頗具特色的《理瀹駢文》一書。在書中吳氏精辟的闡述了外治與內治機理統一的原則。他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不同的只是采取的方法各異而已。書中采用藥浴療法治療范圍,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擴大了前人應用的范圍。在藥浴種類上論述了洗、沐、浴、浸、漬、澆等法,對病人局部或全身進行洗浴。如沐頭、洗手、浸足、浴身等。在論述如何應用外治法時,吳氏提出“外治必如內治者,必先求其本。” 即采用外治療法,象應用內治療法一樣,必須探討研究病因病機,確定疾病的陰陽表里,臟腑虛實。雖然從形式上看外治在體表、體外,但治則和內治并無兩樣,不但可以與內治法一起使用,而且可以補充內治法的不足。這些論述無疑為藥浴治療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書中列舉浴方79首。如治療外感風熱痛的桑菊祛風湯,治療外感中風發熱的大戟苦參湯;治療風癱的麻仁五枝湯;治療臌脹的水鼓湯;治療癃閉的溫參通湯、開閘湯;治療麻風的三物滌癩湯;治療熱毒下注、肛門腫痛的清肛湯;治療婦女血瘀經閉的坤草湯,子宮脫出的回宮湯;治療小兒胎垢的滌垢湯,治麻疹的赤柳湯;治療赤眼的五行湯,眼癢的蟬菊湯。整理的系統實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