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藥浴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夏季藥浴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藥浴法是中醫外治法之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清朝外治大家吳尚先在《外治醫說》中將藥浴細分為洗、沐、浴、浸、澆、噴等,認為內、外、婦、兒、五官科之疾,皆可用此法。藥浴作用機理為藥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處,并經吸收,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里,因而產生效應。藥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等功效。
炎炎盛夏,暑氣逼人,痛痛快快地洗個澡,頓感神清氣爽。如能在水中加一些藥物,不但讓人更覺渾身涼爽,還能健身美容、消暑祛熱。但在中藥浴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對證選用 藥浴用藥與內服藥一樣,亦需遵循處方原則,辨病辨證選藥。煎藥和洗浴的具體方法也有講究:將藥物粉碎后用紗布包好(或直接把藥物放在鍋內加水煎取亦可)。制作時,加清水適量,浸泡20分鐘,然后再煮30分鐘,將藥液倒進盆內,待溫度適度時即可洗浴。
溫度適宜 泡浴前必須先淋浴潔身,以保持藥池的衛生。浴后應立即用溫清水沖洗干凈。一般而言,熱水藥浴(39℃~45℃)適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各種骨傷后遺癥、肥胖及銀屑病等;神經過度興奮、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患者適宜的藥浴溫度以相當于或稍低于體溫為宜;25℃~33℃適用于急性扭挫傷。藥浴時,室溫不應低于20℃,局部藥浴時,應注意全身保暖,夏季應避風,預防感冒。
方法得當 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邊擦邊浴之擦浴法。初浴時,水位宜在心臟以下,約3~5分鐘身體適應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時間不可太長,尤其是全身熱水浴。由于汗出過多,體液丟失量大;皮膚血管充分擴張,體表血液量增多,造成頭部缺血而發生眩暈或暈厥。一旦發生暈厥,應及時扶出浴盆,平臥在休息室床上,同時給患者喝些白開水或糖水,補充體液與能量;或用冷水洗腳,使下肢血管收縮,頭部供血充足。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