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為何要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特色療法之一,《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有“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山東省濟南市中醫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譚鎮岳告訴記者,這種思想成為后世“冬病夏治”的理論依據。
根據“春夏養陽”、“天人相應”的原則,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人體腠理疏松開泄、榮衛通達,這時進行穴位敷貼,即選用辛香、逐痰、溫陽、驅寒的中藥,研細末用生姜汁等調成糊狀做成藥餅,用膠布固定在穴位上,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時,藥物最易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所,起到驅除伏寒、防止冬季寒邪肆虐機體,鼓舞正氣、預防疾病的作用。
譚鎮岳向記者解釋,冬病是指好發于冬季的疾病,即因正氣虛弱,感受風寒而誘發,以現代呼吸系統疾病最為常見,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等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患者;也適用于怕冷、怕風、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復感冒的虛寒體質患者,以及風濕、類風濕疾病患者。
譚鎮岳介紹,貼敷時操作規范至關重要。一是醫師的操作。穴位取肺經及夾脊穴為主,辨證加減。不同疾病,貼敷的具體時間也有所差異。二是藥物從加工制作、組方配伍到臨床配穴,都必須遵循中醫理論指導。藥物配伍要靈活運用,他舉例:“以呼吸系統疾病來講,多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姜作為基本方,結合臨床經驗和地域特點等進行加減。”那么地域不同,藥物加減有什么變化呢?他介紹,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同一疾病,不僅貼敷組方有所調整,甚至同一藥物用量也要因地制宜。譚鎮岳建議,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可參考以下方案,藥物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細辛為基本組方,白芥子通過炒制或者調整其配伍比例以控制其對皮膚的刺激程度,其余藥物均采用生藥。必須提醒的是,患者和有健康需求的人群,應首先了解自己病史和體質,確定屬虛寒體質后,方可請中醫師制訂適合自己的貼敷方案。
當然,許多適宜冬病夏治的疾病并不僅僅局限于在伏天貼敷。例如處于急性發作期的呼吸系統疾病,還應結合中西藥物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療效。譚鎮岳又以風濕類疾病舉例:“中醫理論認為寒濕三氣雜合而為病,除了采取三伏天貼敷,還應配合其他中醫療法。我院將貼敷及穴位注射、冬季膏方等特色療法相結合,療效顯著,特別受患者歡迎。”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