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食療養生學的起源與發展第 2 頁
兩晉、南北朝時期(265-589)有關飲食防治疾病的知識有明顯的增長。如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 所記載的許多簡便驗方中,屬于食療性質的有不少,對飲食衛生與禁忌的記載也比較詳細。南朝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充分注意了食物的特殊性。在分類上,他把果、菜、米等食物與草、木等并列。在該書 “諸病通用藥” 中列有食物的也不少見,如在 “大腹水腫”項下列舉了海藻、昆布、小豆、大豆、苦瓜、鯉魚、鱧魚等;在“消渴”項下列舉了白茅根、冬瓜、牛乳、馬乳、小麥等。這些書籍對中醫食療學都有重大的貢獻。
唐代(618-907)食療保健有很大的發展,并形成了獨立的學問。如醫藥學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首先將 “食治”立為專篇,指出:“安身之本,必資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可謂良工。” 他強調在一般情況下,應把食療放在首位,書中還對各種食物作了分類介紹。其后又有專著如孟詵的《食療本草》 和昝殷的《食醫心鑒》等問世。
宋代(960-1279)以食物防治疾病已很普遍。如官修大型方書 《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 均專門設有“食治”門,所載食療方均在百首以上。北宋時期陳直的《養老奉親書》 則專門記載了老年疾病的食物療法,以及大多比較簡便的食療方。
元代(1206-1368)的食療有了新的發展。有關專著除吳瑞的《日用本草》、賈銘的《飲食須知》外,尤以朝廷飲膳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 最有價值。該書十分注意日常食物的合理調配和添加適當的藥物,對于飲食的烹調制作也有較詳細的記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