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食療中常用的食物有哪些?第 12 頁
西瓜:味甘、性寒,有除煩解渴、消暑氣、利小便之功效。可用于暑熱所致胸膈滿悶不舒、食欲不振、小便不利等癥。在西瓜的汁液中,幾乎包含著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是所有瓜果中果汁最為充沛者。西瓜皮、中醫稱它為“西瓜翠衣”,既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良藥,又可治閃腰岔氣和口唇生瘡。
豬肉:味苦性微寒,梁代名醫陶弘景說:“豬,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蓋虛肌所致也”,這與當今動物性食品食之過多造成“文明病”的理論是遙相吻合的。現代醫學認為,豬肉含脂肪過高,膽固醇含量亦高,對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和肝、肖疾病及老年人均不適宜,盡管如此,豬肉的營養價值還是較高的,亦是肉食中最易得最常吃的食品,在配制藥膳中,它是重要原料之一,其功能主要是補腎氣、解熱毒。若小兒瘡癤膿腫,可用豬瘦肉2~4兩,生地1兩,土茯苓2兩,共煮湯服食,若是小兒軟骨病,可用豬骨煮湯;對于老年人,婦女及小兒,常吃豬血有宜。婦女產后乳少者,可用豬肝、黃芪同煮湯;若小兒遺尿者,用荔枝肉1兩、糯米適量,裝入豬膀胱內煮熟食,連用3服。
牛肉:性甘偏溫,有補中益氣、強筋健胃的作用。每市斤瘦肉含蛋白質100克以上,比豬肉高一倍,特別是血管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人,食牛肉比豬肉為好。若小兒體虛無力、筋骨酸軟,用牛肉2兩切薄片,大米半斤,五香粉、鹽適量,同煮粥常食,大補元氣;若小兒蟲積,用牛肝2兩、使君子仁2枚,二味共搗爛,加油鹽煮熟食之,若小兒驚風,用牛膽汁釀南星末,陰干,每服7枚;若小兒高熱驚搐,用牛膽中結石0.6至1.2克,研細粉,以生石膏,大青葉各30克煎水送服一日2次分服。
牛奶:能補虛損、益五臟,凡病后體弱,虛勞贏瘦、食少、噎嗝反胃,均可做滋補食療飲用。現代醫學認為,牛奶為完全蛋白質食品,含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尤以植物蛋白質所缺乏的蛋氨酸和賴氨酸更為豐富。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活到101歲,其長壽經驗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喝牛奶。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