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護理的的特色與實踐第 4 頁
4.3 合理給藥:傳統(tǒng)的中藥治療是根據薌所具有的若干特性所決定的,所謂的寒、熱、溫、涼是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fā)生的反應。辛、甘、酸、苦、咸是中藥所具有的五味,味道不同,作用各異。升降沉浮是藥物作用于人體后的四種不同趨向、性能。中藥這種特性就要求我們在護理工作中既要注意中藥的“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又要注意藥物的服用時間及方法。
4.3.1 給藥時間與人體時間節(jié)律同步協(xié)調:在服藥時間上,滋補藥宜在飯后服;驅蟲藥和瀉下藥大多在空腹時服用;健胃藥和對胃腸剌激性較大的藥物宜在飯后服;治瘧藥宜在發(fā)作前1~2h服;安眠藥則應在睡前服;發(fā)汗藥以每日午前服用為好;催吐藥宜在清晨服。在中藥的服藥時間上,中醫(yī)有豐富的內涵,護理人員要善于學習、總結以探索最佳的給藥時間。
4.3.2 服藥方法因病情、劑型不同各異:治療寒證疾病藥宜用熱服、溫服;治療熱證疾病藥宜用涼服。對于解表發(fā)汗藥要偏熱服以助汗出;清熱涼血、止血劑宜涼服;散劑、粉劑可用開水沖服或膠囊裝好吞服;膏劑用溫開水沖服;危重患者要少量多次頻服;昏迷、小兒、食道手術等不能口服時可采用取鼻飼給藥等。
4.4 “治未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強調:“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呼!彼^治未病,一是指未病先防,無病先防,二是指既病防變。護理工作在疾病的預防保健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多種形式、多方位、多層面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防疾意識。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yǎng)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調養(yǎng)正氣,提高機體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以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疾病預防目的和維護“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精神內守,病從安來”的健康狀態(tài)。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fā)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qū)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y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