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用內治八法及施護要點第 3 頁

和法
和法,亦稱和解法。是通過和解表里的方藥,達到和解半表半里證的一種方法。
1、應用要點
。1)和解少陽:適用于邪在半表里有少陽證。證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咽干,苔薄脈弦等。代表方為小柴胡湯。
。2)調和肝脾:適用于肝脾失調,情志抑郁,胸悶不舒,協痛,腹脹,腹瀉等病證。代表方為痛瀉要方。
。3)調理胃腸:適用于胃腸功能失調,寒熱往來,升降失司而出現的脘腹脹滿,惡心嘔吐,腹痛或腸鳴泄瀉等證。代表方為半夏瀉心湯、黃連湯等。
。4)調和膽胃:由于膽氣犯胃,胃失和降。證見胸脅脹滿,惡心嘔吐,心下痞滿,時或發熱,心煩少寐,或寒熱如瘧,口苦吐酸,舌紅苔白,脈弦而數者。代表方為蒿芩清膽湯。
2、施護要點
(1)和法應用范圍較廣,不僅用于少陽證,也用于內傷雜病,若用之得當,療效甚佳。若邪已入里,病人出現煩渴、譫語諸證,已非和法之例。若溫病在表,未入少陽,誤用和法,則變證迭生。護理上應仔細觀察。
(2)因證施護:
、偕訇栕C服小柴胡湯后,要觀察寒熱輕重之偏和發作及持續時間,及汗出情況。
、诜丿懰帒诏懠舶l作前2~4小時,并向病人交待有關事項。
③肝脾不和者,應做好情志護理,以防情緒波動而加重病情,也可適當開展文體活動,以達怡情悅志,精神愉快,氣機通利,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④對膽氣不舒,橫逆犯胃者,應加強飲食調護。宜給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三仙湯、神曲茶、桔餅、陳皮糕、茯苓粥等,以健脾行氣消食。忌食生冷瓜果、肥膩厚味之品。
溫法
溫法,亦稱溫陽法。即通過扶助人體陽氣,以溫里祛寒、回陽救逆的一種方法。
1、應用要點
(1)溫里散寒:適用于寒邪直中臟腑,或陽虛內寒而出現的身寒肢冷,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舌淡苔潤,脈沉遲弱等。代表方為理中湯、吳茱萸湯等。若見腰痛水腫,夜尿頻數等脾腎虛寒,陽不化水,水濕泛濫之證,宜用真武湯、濟生腎氣丸等方藥。
。2)溫經散寒:適用于寒邪凝常經絡,血脈不暢而見的四肢冷痛,膚色紫暗,面青舌瘀,脈細而澀等證。代表方選用當歸四逆湯等。
。3)回陽救逆:適用于疾病發展到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而見四肢逆冷,惡寒踡臥,下利清谷,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代表方為四逆湯、參附湯等。
2、施護要點
。1)辨別寒熱真假:溫法使用,必須針對寒證,對真熱假寒之證必須仔細辨認,以免妄用溫熱護法,導致病勢逆變。
。2)本法用于寒證,根據“寒者熱之”的治法,從生活起居、飲食、服藥等護理均以“溫”之護法。
(3)服藥護理:溫陽補氣之藥,要文火煎煮,取汁溫服,如理中湯、如理中湯、參附湯等;溫經祛寒之劑,需煮沸后再文火煎15~20分鐘,再取汁溫服,如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等;對真寒假熱證,溫藥入口即吐者,可采用溫藥涼服,以防嘔吐。
。4)飲食宜給性溫的牛、羊肉、桂圓等。也可酌用桂皮、姜 、蔥等調味品,以助藥物的溫中散寒之功效。忌食生冷瓜果和涼性之食品。
。5)對陽氣衰微,在使用回陽球逆法同時,要觀察病人神志、面色、汗情、脈象及四肢回濕情況。如服藥后,病人汗出,四肢轉溫,脈漸有力,為陽氣來復,病趨好轉。反之,汗出不止,厥冷加重,煩躁不安脈細散無根等,為病情惡化,應及時與醫生聯系,并積極配合醫生搶救。
(6)里寒證中服溫中散寒藥同時,應注意保暖。對腹痛、嘔吐、泄瀉較甚者,可采用艾灸中脘、關元、足三里等穴。對嘔吐較劇者,可在服藥前服姜汁幾滴以止嘔。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