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針灸處方
1、頭部:百會穴及其周圍;
2、項肩背:中線風府穴→陶道穴,第2線左右天柱穴→大杼、附分穴,第3線左右風池穴→到肩井穴;
3、背腰部:陶道穴→腰陽關穴,左右大杼穴→大腸腧穴。
以上部位施以刮痧術。
四、操作要點
(一)原則
1、要按照穴道,把痧疹出透。在顯露的皮膚上,進行刮痧時,一定在所刮拭的皮膚上,把痧疹刮出來,這種痧疹在形態上往往是高出皮膚的疹團樣的斑塊,顏色往往呈深紅色、紫色、甚或紫黑色。所謂“見得血凝皮膚中,紅點如粟粒狀”。
2、一定要保護好皮膚。在刮痧過程中,一定要用藥用介質。這種介質是具有活血通絡,解毒透疹效果的油劑。操作過程中對于顯露的皮膚一定要涂抹藥用介質之后,才進行刮拭。這不僅是要預防不必要的感染,更重要的是達到出痧疹而不出血的刮痧的效果。
3、要掌握好刺激強度,讓病人能夠承受。因為中醫刮痧治療,和其他中醫的任何外治法都是一樣的,它所產生的刺激,都是一種良性的刺激。這種刺激感覺一定是能夠讓病人能夠承受的,而絕不能讓病人出現疼痛難忍的狀況。。
4、要有順序地進行刮痧。中醫刮痧出疹是一個排泄外邪的方法。刮拭的順序按照中醫的傳統思想就是一個使邪氣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側面排除體外的順序。
(二)操作要點
1、頭部刮痧:以頭頂百會穴為中心向周圍刮拭,刮至頭皮發熱或微熱為止,不強求出痧。
2、項肩背刮痧:以風府穴、大椎穴、陶道穴為中軸線,以左右天柱穴到大杵、附分穴為第2線,左右風池穴到肩井穴為第3線進行刮拭。五線的皮部必須刮至皮膚痧疹顯露為止。
3、背腰部刮痧:以陶道穴到腰陽關穴為中軸線、以左右大杵穴到大腸腧穴為第2線;從上到下、從中間向兩邊,大面積地淺表刺激皮膚,直至皮膚痧疹顯露為止。
五、按語
1、對于早期預防感冒階段,只要能夠及早地消除肌膚痧證,就可以消除淺表的絡脈受邪、閉阻不通證候狀態,使五臟元真通常,元氣充盛,從而防止感冒的發生。
2、對于感冒疾病的發熱惡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涕等表衛癥狀,有明顯的當即緩解作用。
3、在辯證施治的前提下,對于感冒疾病中的任何證型,凡是兼夾有肌膚痧證候者,施以刮痧術,都可以明顯地縮短感冒疾病治愈的時間,增加辯證用藥的療效。
4、對于沒有兼夾有肌膚痧證的感冒病人,不給以刮痧術治療。而且對于體虛感冒的病人,特別是以虛證為主的病人,應該慎用或者禁用刮痧術。
5、在對感冒病人進行刮痧術時,一定要選擇適宜的室溫和避風的環境,刮痧時一定不能讓病人再受風寒風冷等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6、感冒病人的飲食將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對于病人在感冒期間,或對容易感冒的病人,一定要忌食辛辣食物,油膩厚味食物;對于非體虛感冒的病人切忌使用補益藥食,防止外感病邪流連體內,閉阻絡脈,致使感冒疾病反復發作。 3/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