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氣功鍛煉的方法、理論和治療效果等內容,都有記載。在《素問》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幾篇直接或間接地談到有關氣功方面的內容。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氣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醫療保健方法。

從中醫發展史上看,我國歷代醫家對氣功都很重視。不僅在著作中有對氣功的論述,而且許多名醫本人也是氣功實踐家。如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名著《金匱要略》一書中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吶,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里所說的“導引吐吶”就是氣功的一種方法。著名的“五禽戲”,相傳就是漢代名醫華佗所創,流傳到今天仍被氣功愛好者所喜愛。其后晉代葛洪所著《抱樸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王燾所著《外臺秘要》、宋代《圣濟總錄》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氣功方面的論述。在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指出:“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說,在練某種靜功的過程中能夠覺察出人體的經絡變化。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葉天士和吳鞠通,都有氣功的實踐和論述。近代名醫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專論氣功的章節,并指出學醫者應參以靜坐。從以上提及的名醫和論著與氣功的關系,即可知氣功養生學歷史之悠久,又可見氣功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