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與保健的關系
“醫食同源”,“醫”與“食”是不可分割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的《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指出“谷肉果實,食養盡之”。可見古人早已懂得從食物中攝取營養以強身壯體。食物中的營養素不僅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而且還能用于防病治病。早在周朝時期,醫學共分4科,其中就有“食醫”科,在防治疾病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寫道:“凡欲治療,先以食療,即食療不愈,后乃藥爾。”碘鹽用于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即是食療的一種體現。《備急千金方》指出:“安生之本,必資于食,不足以存在也。”《本草綱目》說得更明確:“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而營衛以賴之。”只有長期合理的飲食和營養,才能使人們保持健康的體魄、旺盛的精力,進而從事和完成各種社會活動。飲食失調可以影響到人體的功能乃至生命。
飲食營養與身體功能密切相關,飲食營養在人體內或者變為機體的組成部分,或者分解釋放出熱能維持身體功能活動。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營養供給,就會有正常的生理功能,表現為精力充沛,充滿活力。如果飲食營養不足,就會發生身體功能減退,表現為精神萎靡,氣短乏力,工作能力下降。
合理的飲食營養可以維持人體的健康,但攝入養分過多或不足又可引起疾病。(1)飲食與肥胖:盡管引起肥胖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數是由于長期進食超過機體需要的營養量而引起過多脂肪蓄積所致。特別是中老年人活動量相對減少,如果攝取熱能物質過多更是容易發生肥胖。肥胖病患者常易合并高血壓病、高血脂癥、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縮短壽命。(2)飲食與骨質疏松及骨質軟化:老年患者,特別是女性患者的發病,飲食營養因素占有重要地位。老年人常因胃腸道功能減退、消化吸收功能較差、食量減少,使蛋白質、鈣及維生素D攝入量不能滿足身體需要。更由于戶外活動少,日光照射不足,導致維生素D缺乏,使骨質疏松及骨質軟化癥發病率明顯增多。
衰老是一種正常的生物學現象,多出現于65歲以后。但是,嚴重營養不良會引起早衰。早衰會嚴重縮短壽命。解放前,由于生活貧困,我國人民多數營養不良,平均壽命僅35歲;現在平均壽命達70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