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藥品的不良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因藥品不良反應住院的病人占住院人數的5%~10%,而住院病人中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人數達10%~20%,致死率為0.24%~2.9%。當前,人們對藥品不良反應還沒有正確的認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正規藥品也可出現不良反應
許多人認為,只有使用了假藥、劣藥,或用藥不當,才會引起不良反應。其實,藥品不良反應的前提是合格藥品,即經過國家審批的藥品。患者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服用這些藥,仍會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應,甚至有些原來不知道的、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具有不良反應的藥品并不一定就是假冒偽劣藥品,通報一種藥品可引起某種不良反應也不意味著要停止其生產、銷售和使用。
非處方藥也能引起嚴重不良反應
目前,國家將藥品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兩類,處方藥必須憑醫師處方銷售、購買和使用,非處方藥則可以自行購買和使用。非處方藥本身也是藥,總體來說其不良反應比較少、比較輕,但這不是絕對的。有些非處方藥在少數人身上也能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能導致死亡。因此,非處方藥也要嚴格按照藥品使用說明書的規定服用,不能隨便增加劑量或增加服用次數,改變用藥方法或用藥途徑。
中藥和滋補品也會出現不良反應
很多人喜歡服用中藥或滋補品,認為他們安全、沒有毒副作用。中藥的使用講究辨證論治、合理組方、一人一方、隨癥加減,中藥也是藥,“是藥三分毒”,若使用不當,同樣會引起許多不良反應;滋補品也應遵守規定的用法用量、切忌濫用。即使在正常用量用法下也能引起不良反應。如人參可能引起皮疹、咽喉刺激感、興奮、失眠、血壓變化等。
出現不良反應并非就是醫療事故
一些病人服用藥品后感到不適,認為是醫生開錯藥引起的。其實藥品不良反應是建立在藥品質量合格、診斷正確、治療方案合理的基礎上的,是由藥品自身問題造成的有害反應,所以藥品不良反應不能作為醫療事故、醫療訴訟和處理藥品質量事故的依據。
藥品不良反應受許多因素影響
藥品不良反應的誘發因素與人的年齡、性別、遺傳、感應性、疾病等都有關系,也就是說,同一藥品的不良反應,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種族、不同感應性、不同適應癥、不同共存疾病的病人中可能表現不盡相同,不能單純的根據個體的好壞判斷,藥品不良反應具有不可預言性,一般在服用前不可預知、無法防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