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成了流行病
自戀成了流行病
最近,網絡上關于芙蓉姐姐的話題炒得異常火爆。針對“芙蓉姐姐”現象的大討論,也勾起了人們對自戀這一話題的興趣。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衣新發認為,人有自戀的天性,自戀是一種普遍現象。法國心理學家拉康早在30多年前就說過,人生本身就是一個自戀的過程,對自己的愛貫穿始終。
北師大心理學碩士李雪說,自戀(narcissism)一詞泛見于文學作品中,用以描繪人愛上自己的現象。1914年,弗洛伊德首次系統地論述了自戀的問題。他在《論自戀》一文中,認為自戀是一種未區分的精神能量,來源于生命能量(Libido),最初是用在自我及養育自己的人身上。這被他稱為原始的自戀。這首次的愛是被當作一種活命的功能來體驗的,其目的在于自我保護。
幾天前,無意瀏覽到一個名為當今網絡你不可不知的五大女子的帖子,分為木子美,竹影青,流氓燕,芙蓉姐姐,紅衣姐姐,這與不久前所謂的十大美女寫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賣點皆是女子,附加寫作,寫真條件不等,閑來無事,俺也來聊聊自己熟知的網絡幾大奇女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自戀的情形。很多人在櫥窗、車窗、電梯里,甚至在寫字樓的玻璃門前,認真端詳自己,其實就是一種最簡單的自戀。
近些年,隨著對個性的尊崇和追求,以及出現更多表現自我的空間,為自戀提供了土壤。比如說,寫網絡日記(也叫BLOG)成了一種新的時尚,衣新發認為,寫網絡日記的人,對自我認識的不斷深入是以關注自我為中心的,都應屬于自戀行為。有些人喜歡購買高檔消費品,則是希望通過物質的提升來提升自我價值,也屬于自戀行為。
男人的自戀和女人的自戀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男性自戀者常表現為習慣自戀和思維自戀,如喜歡我行我素,固執己見。而女性自戀者更多的表現為情感自戀和儀表自戀。
李雪說,一般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機制,但是,過分自我維護和關注就有可能是一種精神障礙,臨床上稱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對自戀型人格的診斷目前尚無一致的標準。其常見的表現主要有如下幾種:一是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盡管不一定表現出來);二是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三是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辭,希望受別人的關注;四是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他人所了解;五是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分的幻想;六是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七是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贊美;八是缺乏同情心;九是有很強的嫉妒心。一般認為只要具備以上5項,便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也有時會表現為情感戲劇化,喜歡性挑逗等。他們對人、對己的基本看法是“我是卓越的,才華出眾的,別人比不上我,所以都嫉妒我。”他們認為別人對他們的關注、贊美、關心和幫助是理所當然的。極端情況下,他們沒有責任感,沒有愧疚感,做錯了事總會找借口。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承認錯誤,會威脅到他們的自我評價。
人不能沒有自信,自信能夠使人產生一種向上的動力,而自戀,卻是那種過于自信的表現,如芙蓉姐姐,她覺得別人看她一眼,就是喜歡她,別人不看她,是因為暗戀她,所以不敢看,因此自戀的人多多少少有些臆想癥,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美人,天下第一能人。
李雪說,在現實生活中,適當的自我保護和關注能維護個體的自尊,使個體獲得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內心的和諧和健康。衣新發也認為,自戀會讓自己覺得很重要,有能力,對自身的價值充滿期待,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自戀會讓人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認真地思考一些事情。
但是,如果過度自戀便會使人總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來解釋世界,并盲目堅持自己的意見。
衣新發說,過度的自戀有兩種情形需要注意。一是過于自我陶醉。二是導致心理不夠理性。應該理性看待自己,既不盲目自信,也不盲目悲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