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馬貿易
茶是商品,但在某個歷史時期,它的政治屬性遠遠超過商品屬性,在我國宋代,由于國家加強戰備,渴求戰馬,而強化茶的禁榷,積極開展茶馬貿易,成為邊陲要政。
宋代沿襲唐制,對茶實行禁榷,引起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激烈爭論。改革派如李靚、王安石認為,國家對經濟生活不能放任自流,但也不能干預過多,主張茶宜通商,貨暢其流,而包括皇帝在內的保守派則堅決主張禁榷,目的是有利于茶馬互市貿易的開展,確保與遼和西夏戰爭所急需的軍貿和戰馬來源,解決北宋王朝面臨的政治、經濟兩個頭等重大的難題,以維護其統治的長治久安。因而兩派斗爭激烈,茶法頻頻變更。宋代始終把茶葉和戰爭捆在一起,茶馬貿易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
茶馬貿易形成的原因
(一)宋代茶葉生產的大發展,為朝廷開拓茶馬互市貿易提供了豐宮的物質基礎。宋代東南地區的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諸路植茶在唐代基礎上有較大的發展。東南9路產茶遍及60個州242個縣。福建的建州,不但產區集中,產量較多,而且品質優異,引起朝廷的關注.因而設置規格宏大,管理嚴密,專造貢茶的“北苑龍焙”,以代替顧渚貢茶院。每到采茶季節,“千夫雷動,一時之盛,誠為偉硯”。同時北宋王朝繼唐朝開發江南廣袤土地之后,繼續向嶺南開發。在廣東、廣西開辟了很多新茶園。如廣東的南雄、循州,廣西的靜江府及融、潯、賓、昭等州。東南地區的茶葉產量,在北未嘉祐四年(1059),已達到兩干多萬斤,成為全國茶業經濟中心,因此北宋政府規定專榷東南茶。大祖乾德三年(965),茶利“歲人百余萬緒”。景德元年(1004),茶歲課“五百六十九萬貫”,茶利直線上升,成為國家財政重要支柱,對籌措軍響起了關鍵性作用。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四川是我國茶樹發源地之一,也是我國最早出現茶葉市場的省。入宋,雖然茶業重心南移,但四川產茶歷史悠久,群眾富有種茶造茶經驗,茶農進一步開發山區,廣種茶樹。加上北宋中期以前,專榷東南茶,川茶聽民自賣。刺激了生產的發展。熙寧七年(1074)川茶禁榷之后,開展茶馬貿易,拓寬了市場,也刺激了川茶的發展,所以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都產茶,成都府路有九個產茶州(軍),是川茶的中心。
四川西北與西藏為鄰,茶是藏族同胞“不可一日或無”的生活必需品。歷史上川茶被稱為“邊茶”,其采制不及東南茶的精良。由于采摘粗老,故產量多,元祐元年(1086)達到三千多萬斤。加上東南諸路的產量,宋代茶葉總產量高達五千多萬斤,較唐代增長二、三倍,為茶馬貿易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二)“蜀茶總人諸番市,胡馬常從刀里來”,漢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以農業為主。邊疆少數民族居住在高寒草原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自古以來就進行著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到唐代,朝廷采取團結寬撫政策,更加強了這種交流,促進了團結和友善。安祿山反唐,回紇曾兩次出兵助唐平亂,且大驅名馬,市茶而歸。為茶馬互市貿易之始。
邊疆少數民族以畜牧為業,以肉,乳為上,而茶“攻肉食之膻膩,滌通宵之昏寐”。到宋代牧民飲茶已很普遍,已是“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上至貴族,下至庶民,無不飲者。
古代,“國家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馬。”北宋與遼、西夏戰火連年,軍費開支浩大,戰馬來源貧乏。熙寧七年(1074),王韶收復河州后,給神宗上奏曰:“西人多以善馬至邊,其所市唯茶。”神宗則派人入四川籌措此事,以內地過剩之茶,換取蕃人之良馬,調劑余缺,兩廂情愿,互惠互利。茶馬互市貿易順應形勢的發展需要而蓬勃開展起來,成為漢族人民同游牧民族之間經濟交流的重要形式。而這種形式的形成,對北宋來說,完全是由于政治與軍事的需要。
- 相關文章
-
茶馬古道上的云南馬幫
宋代茶具
茶馬交易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