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腹瀉對話
有位年輕的家長抱著出生20天的孩子來門診,對醫生說,我的小寶貝昨天開始腹瀉,一天10次以上,大便稀薄而酸臭。因為生后沒有母乳,一直用牛奶喂養,近幾天每次吃了牛奶但還是哭。鄰居說可以加奶糕,昨天剛開始加,吃了奶糕就腹瀉。下面是醫生與家長討論的記錄。
家長:醫生,聽別人說2歲以內的孩子容易患腹瀉,是啥道理?
醫生:2歲以內容易得腹瀉主要是消化系統發育還不成熟的關系,例如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較少,消化功能差,不能適應食物在質和量上的較大變化。另一方面,2歲以前的孩子正處于迅速生長發育的階段,需要攝入大量的營養物質才能滿足其需要。平時胃腸道的負擔已較重,消化功能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如果不加注意,進入量過多或食物品種有改變,即會發生消化功能紊亂而腹瀉。還有,小孩胃腸道防御感染的能力差,也易受到細菌和病毒等的侵襲。
發病的原因可分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兩大類。非感染性常常由喂養不當或冷熱不調引起,如喂養不定時,量過多或過少,食物的成分不適宜,過早地喂大量的淀粉(如奶糕、麥粉)或脂肪類食物,或突然改變食物的種類和斷奶。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氣溫過高消化液分泌減少等。感染性,即小兒腸炎,可以由細菌或病毒引起,常見的如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菌屬、輪狀病毒等。您孩子腹瀉的原因是非感染性的。值得提醒的是,您的孩子是用牛奶人工喂養,由于牛奶中缺少母奶所特有的免疫物質,加上人工喂養時食品和食具易污染,所以,牛奶喂養較母乳喂養發生腹瀉的機會多。
家長:據說有的兒科醫生,只要看一下孩子大便樣子,就知腹瀉的病因,這可能嗎?
醫生:我們診病總是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全面分析,單憑某癥狀診斷是片面的。但有時仔細觀察大便的性狀,對分析由哪一種原因引起的腹瀉確是有幫助的。便如由于對淀粉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大便有酸味,泡沫多;對脂肪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大便油膩或有如皂堿白色的奶塊;由于蛋白質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大便往往惡臭(像臭皮蛋的氣味),而且有不消化的奶塊;由細菌引起的腹瀉,大便腥臭,伴有粘凍或少量血絲,有時大便像蛋花湯樣,水分較多,糞質極少;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多發生在深秋季節,先有發熱、輕咳、流涕、嘔吐數次,之后很快出現大量的水樣便或蛋花湯樣大便。
家長:拉肚子會不會拉死人?
醫生:急性腹瀉最怕的是脫水失鹽。腹瀉時身體內水分及電解質(鹽類)大量丟失,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就會脫水,出現眼窩下陷、皮膚干燥而無彈性,哭時無眼淚,四肢冷,脈細,呼吸加深,加快,口唇櫻紅色,小便少,口渴明顯等,嚴重時可威脅小兒的生命。此時必須立即送醫院。
家長:小孩腹瀉容易治愈嗎?我們在家里如何護理孩子?
醫生:由于病因復雜,治療方法也因病情而有差異。對家長配合治療方面可談幾點看法。
1.防止脫水失鹽腹瀉時只給小兒喝開水或糖水,只能補充水分而不能補充鹽類,會造成血漿中鹽類進一步稀釋,口渴癥狀更為加重,非但不能改善病情,反會惡化。正確的補充水及鹽類方法,應該給孩子服口服補液鹽,一袋這類鹽中有兩個膠囊,有葡萄糖10克,氯化鈉(食鹽)1.75克,碳酸氫鈉1.25克,氯化鉀0.75克。把這些藥物沖成500毫升,即1斤水,1歲以下的孩子服則沖成750毫升,喂3~5分鐘后休息3~5分鐘。喂的量按脫水程度而定,應請醫生指教。如果暫時得不到口服補液鹽,可以在500毫升開水中加兩平湯匙白糖,兩個平牙膏蓋的食鹽,按上法慢慢喂服。有的地區用炒熟的米粉或麥粉加入少量的食鹽,再加水煮成糊狀一口一口的喂。經過這樣處理無效,那就非送醫院靜脈補液不可。
家長:醫生,聽別人說2歲以內的孩子容易患腹瀉,是啥道理?
醫生:2歲以內容易得腹瀉主要是消化系統發育還不成熟的關系,例如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較少,消化功能差,不能適應食物在質和量上的較大變化。另一方面,2歲以前的孩子正處于迅速生長發育的階段,需要攝入大量的營養物質才能滿足其需要。平時胃腸道的負擔已較重,消化功能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如果不加注意,進入量過多或食物品種有改變,即會發生消化功能紊亂而腹瀉。還有,小孩胃腸道防御感染的能力差,也易受到細菌和病毒等的侵襲。
發病的原因可分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兩大類。非感染性常常由喂養不當或冷熱不調引起,如喂養不定時,量過多或過少,食物的成分不適宜,過早地喂大量的淀粉(如奶糕、麥粉)或脂肪類食物,或突然改變食物的種類和斷奶。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氣溫過高消化液分泌減少等。感染性,即小兒腸炎,可以由細菌或病毒引起,常見的如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菌屬、輪狀病毒等。您孩子腹瀉的原因是非感染性的。值得提醒的是,您的孩子是用牛奶人工喂養,由于牛奶中缺少母奶所特有的免疫物質,加上人工喂養時食品和食具易污染,所以,牛奶喂養較母乳喂養發生腹瀉的機會多。
家長:據說有的兒科醫生,只要看一下孩子大便樣子,就知腹瀉的病因,這可能嗎?
醫生:我們診病總是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全面分析,單憑某癥狀診斷是片面的。但有時仔細觀察大便的性狀,對分析由哪一種原因引起的腹瀉確是有幫助的。便如由于對淀粉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大便有酸味,泡沫多;對脂肪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大便油膩或有如皂堿白色的奶塊;由于蛋白質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大便往往惡臭(像臭皮蛋的氣味),而且有不消化的奶塊;由細菌引起的腹瀉,大便腥臭,伴有粘凍或少量血絲,有時大便像蛋花湯樣,水分較多,糞質極少;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多發生在深秋季節,先有發熱、輕咳、流涕、嘔吐數次,之后很快出現大量的水樣便或蛋花湯樣大便。
家長:拉肚子會不會拉死人?
醫生:急性腹瀉最怕的是脫水失鹽。腹瀉時身體內水分及電解質(鹽類)大量丟失,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就會脫水,出現眼窩下陷、皮膚干燥而無彈性,哭時無眼淚,四肢冷,脈細,呼吸加深,加快,口唇櫻紅色,小便少,口渴明顯等,嚴重時可威脅小兒的生命。此時必須立即送醫院。
家長:小孩腹瀉容易治愈嗎?我們在家里如何護理孩子?
醫生:由于病因復雜,治療方法也因病情而有差異。對家長配合治療方面可談幾點看法。
1.防止脫水失鹽腹瀉時只給小兒喝開水或糖水,只能補充水分而不能補充鹽類,會造成血漿中鹽類進一步稀釋,口渴癥狀更為加重,非但不能改善病情,反會惡化。正確的補充水及鹽類方法,應該給孩子服口服補液鹽,一袋這類鹽中有兩個膠囊,有葡萄糖10克,氯化鈉(食鹽)1.75克,碳酸氫鈉1.25克,氯化鉀0.75克。把這些藥物沖成500毫升,即1斤水,1歲以下的孩子服則沖成750毫升,喂3~5分鐘后休息3~5分鐘。喂的量按脫水程度而定,應請醫生指教。如果暫時得不到口服補液鹽,可以在500毫升開水中加兩平湯匙白糖,兩個平牙膏蓋的食鹽,按上法慢慢喂服。有的地區用炒熟的米粉或麥粉加入少量的食鹽,再加水煮成糊狀一口一口的喂。經過這樣處理無效,那就非送醫院靜脈補液不可。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