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方式這樣教育孩子
我姐姐的孩子蕓和日本青年浩相知相愛并結婚,現有一雙可愛的女兒,老大九歲,名叫沙多米,老二七歲,名卡呵里(文中簡稱妹妹)。
蕓有時候帶孩子回來。從蕓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與尋常所見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很有感觸,特做記錄。
想介紹給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也許可以引進和借鑒一點什么呢。
有趣的暑假作業
沙多米和妹妹已經上了幾個月的四年級和二年級。去年暑假倆孩子各背著個沉沉的書包來到我家,一進門就趴在桌子上做作業—畫畫。我感到奇怪,難道日本孩子的作業負擔也這么重?蕓說,她們是準備論文。我更奇怪了,九歲和七歲的小孩子會寫什么論文?蕓解釋說,其實,日本小學生暑假無規定作業,所謂論文,是讓小學生根據個人愛好做一件事,把觀察和學會這件事的體會記錄下來,這個過程叫研究,最后做個總結就算是論文了。例如孩子種一盆花,從下種開始記錄下花名、施肥、澆水、光照等經過,生長、結果的變化過程,同時配上圖畫和照片剪貼到記錄本上,臨開學前,根據自己的記錄寫篇心得、體會就叫完成了論文。在做這份作業的整個過程中,家長不參與動手,只是在選題和做作業遇到困難時幫孩子出點主意。
聽了蕓的介紹,我覺得這樣的作業的確不錯,選題出自興趣,既動手,又動腦;還從觀察中增長了知識,符合兒童心理又達到了教學效果,孩子們是在玩耍中,心甘情愿去完成。蕓說,沙多米定的選題是研究中國食品,妹妹年紀小則隨意一些。
我向孩子們索借作業看看。蕓做翻譯,現摘錄老大沙多米的論文設計方案和幾則記錄大意。
論文選題《中國食品研究》
(1)理由(2)目的(3)研究工具(4)研究內容(5)感想與總結(6)意見和自己的反省。
在第一頁的上半部空白處,她把第三項研究工具的實物:相機、膠水瓶、透明膠卷、剪刀、筆、紙都畫上圖,畫得很像。
第一篇的記錄大意是:她來到北京外婆家,第一天早餐有豆漿及各種早點。在日本早上喝牛奶的她就想,豆漿是用什么做的呢?她找外婆看了各種豆類,明白了豆漿的制作過程。她將豆漿機拍照,然后將黃豆、綠豆、紅小豆、黑豆各一粒用透明膠粘貼在作業本空白處。還一則是她吃了一只又大又甜的桃,她用文字和照片做記錄,然后用人民幣和日元換算。這只桃在中國只一元錢,而在日本,這只桃折合人民幣二十九元多。她問媽媽,中國桃為什么這么便宜?還用相機拍下她過去沒見過的幾種水果的全圖和剖面圖。蕓得意地說,沙多米的心算和口算不如妹妹,她常常提醒孩子用人民幣和日元換算食品價格,然后再找出兩種貨幣之間的差價,以提高她的計算能力和速度。
那么老二的作業又如何呢?由于無壓力,加上妹妹的性格,她的作業相對好玩又有趣。現記錄其中兩篇。一篇的大意是:我們回到外婆家都很忙,媽媽更忙,有時幾天不和我們在一起。哎呀,原來這個假期是媽媽的呀!然后在上方畫了一個瘦高個兒的女人笑嘻嘻地舉著雙手。蕓告訴我,她隨團去青海玩了幾天,沒帶孩子,妹妹這是有意見了。另一篇是在北戴河的見聞,作業內容是在空白上方畫了一個卡通小孩,還有一串非常形象的冰糖葫蘆,加一根竹簽。相比之下,卡多米的畫以靜態為主,許多畫一看就知道是日本女人,尤其是日本學生,而妹妹的畫動態、活潑,人物以卡通為主。
我又一次翻看她們的作業,心想:幾歲的孩子并不懂得什么叫論文,小小年紀的她們無非是通過一件事,實踐、記錄、對比,達到論證的目的,為增長知識和開闊視野做積累,也為以后寫真正的論文或研究工作做準備。
先自立后成材
蕓的教育理念已經西化,她認為:除了教育孩子善良,更得吃苦、自信,才能自立。至于孩子長大后做什么工作,得靠她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其他人誰也無法代替。
在沙多米五歲多、妹妹三歲多時,蕓帶孩子回來休了個長假,將倆孩子白天托在幼兒園。那年冬天雪大、路滑,幼兒園離家一站地,蕓每天早上帶倆孩子走到幼兒園。孩子摔倒了,蕓叫她們自己爬起來,當倆孩子來到幼兒園,有時衣服濕了,鞋子又是雪又是泥。有幾次,孩子們回來訴說,幼兒園有小朋友打她們,譏笑她們,說我們都是爸爸媽媽用汽車、自行車送來的,或者是奶奶爺爺用三輪送來的,沒有像你們一樣下雪天自己走,衣服鞋子這么臟……從那次孩子哭訴后,蕓帶上兩雙干凈鞋,照樣領著孩子走,到幼兒園時,讓孩子們換上干凈鞋。蕓向幼兒園老師談了教育孩子的想法:要借雪天鍛煉孩子的耐力和吃苦精神,長大了才有出息。老師很贊賞她,說這兩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較,明顯不嬌氣,不挑食,午休后能主動收拾被褥,對小伙伴也很有禮貌,老師還號召其他小朋友向她倆學習。
蕓有時候帶孩子回來。從蕓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與尋常所見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很有感觸,特做記錄。
想介紹給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也許可以引進和借鑒一點什么呢。
有趣的暑假作業
沙多米和妹妹已經上了幾個月的四年級和二年級。去年暑假倆孩子各背著個沉沉的書包來到我家,一進門就趴在桌子上做作業—畫畫。我感到奇怪,難道日本孩子的作業負擔也這么重?蕓說,她們是準備論文。我更奇怪了,九歲和七歲的小孩子會寫什么論文?蕓解釋說,其實,日本小學生暑假無規定作業,所謂論文,是讓小學生根據個人愛好做一件事,把觀察和學會這件事的體會記錄下來,這個過程叫研究,最后做個總結就算是論文了。例如孩子種一盆花,從下種開始記錄下花名、施肥、澆水、光照等經過,生長、結果的變化過程,同時配上圖畫和照片剪貼到記錄本上,臨開學前,根據自己的記錄寫篇心得、體會就叫完成了論文。在做這份作業的整個過程中,家長不參與動手,只是在選題和做作業遇到困難時幫孩子出點主意。
聽了蕓的介紹,我覺得這樣的作業的確不錯,選題出自興趣,既動手,又動腦;還從觀察中增長了知識,符合兒童心理又達到了教學效果,孩子們是在玩耍中,心甘情愿去完成。蕓說,沙多米定的選題是研究中國食品,妹妹年紀小則隨意一些。
我向孩子們索借作業看看。蕓做翻譯,現摘錄老大沙多米的論文設計方案和幾則記錄大意。
論文選題《中國食品研究》
(1)理由(2)目的(3)研究工具(4)研究內容(5)感想與總結(6)意見和自己的反省。
在第一頁的上半部空白處,她把第三項研究工具的實物:相機、膠水瓶、透明膠卷、剪刀、筆、紙都畫上圖,畫得很像。
第一篇的記錄大意是:她來到北京外婆家,第一天早餐有豆漿及各種早點。在日本早上喝牛奶的她就想,豆漿是用什么做的呢?她找外婆看了各種豆類,明白了豆漿的制作過程。她將豆漿機拍照,然后將黃豆、綠豆、紅小豆、黑豆各一粒用透明膠粘貼在作業本空白處。還一則是她吃了一只又大又甜的桃,她用文字和照片做記錄,然后用人民幣和日元換算。這只桃在中國只一元錢,而在日本,這只桃折合人民幣二十九元多。她問媽媽,中國桃為什么這么便宜?還用相機拍下她過去沒見過的幾種水果的全圖和剖面圖。蕓得意地說,沙多米的心算和口算不如妹妹,她常常提醒孩子用人民幣和日元換算食品價格,然后再找出兩種貨幣之間的差價,以提高她的計算能力和速度。
那么老二的作業又如何呢?由于無壓力,加上妹妹的性格,她的作業相對好玩又有趣。現記錄其中兩篇。一篇的大意是:我們回到外婆家都很忙,媽媽更忙,有時幾天不和我們在一起。哎呀,原來這個假期是媽媽的呀!然后在上方畫了一個瘦高個兒的女人笑嘻嘻地舉著雙手。蕓告訴我,她隨團去青海玩了幾天,沒帶孩子,妹妹這是有意見了。另一篇是在北戴河的見聞,作業內容是在空白上方畫了一個卡通小孩,還有一串非常形象的冰糖葫蘆,加一根竹簽。相比之下,卡多米的畫以靜態為主,許多畫一看就知道是日本女人,尤其是日本學生,而妹妹的畫動態、活潑,人物以卡通為主。
我又一次翻看她們的作業,心想:幾歲的孩子并不懂得什么叫論文,小小年紀的她們無非是通過一件事,實踐、記錄、對比,達到論證的目的,為增長知識和開闊視野做積累,也為以后寫真正的論文或研究工作做準備。
先自立后成材
蕓的教育理念已經西化,她認為:除了教育孩子善良,更得吃苦、自信,才能自立。至于孩子長大后做什么工作,得靠她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其他人誰也無法代替。
在沙多米五歲多、妹妹三歲多時,蕓帶孩子回來休了個長假,將倆孩子白天托在幼兒園。那年冬天雪大、路滑,幼兒園離家一站地,蕓每天早上帶倆孩子走到幼兒園。孩子摔倒了,蕓叫她們自己爬起來,當倆孩子來到幼兒園,有時衣服濕了,鞋子又是雪又是泥。有幾次,孩子們回來訴說,幼兒園有小朋友打她們,譏笑她們,說我們都是爸爸媽媽用汽車、自行車送來的,或者是奶奶爺爺用三輪送來的,沒有像你們一樣下雪天自己走,衣服鞋子這么臟……從那次孩子哭訴后,蕓帶上兩雙干凈鞋,照樣領著孩子走,到幼兒園時,讓孩子們換上干凈鞋。蕓向幼兒園老師談了教育孩子的想法:要借雪天鍛煉孩子的耐力和吃苦精神,長大了才有出息。老師很贊賞她,說這兩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較,明顯不嬌氣,不挑食,午休后能主動收拾被褥,對小伙伴也很有禮貌,老師還號召其他小朋友向她倆學習。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