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幫助寶寶交朋友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二、三歲的孩子非常喜歡交朋友,環境中只要有別的小孩出現,他的注意力馬上被轉移過去;別的孩子正在玩的,他也要玩一樣的;只要有孩子在的場合,他馬上情緒高亢(人來瘋了!),不過,繼之而來的,卻是許多媽媽的頭痛時間,比如自己的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啦!兩個小玩伴一下子就打起來等等,層出不窮的問題就像自己家中的小兄妹爭吵,似乎永遠沒有平靜的一天。麻煩的是,兩個自家人,抓過來一起罵一頓就解決了。這會兒,牽涉到另一個家庭的孩子,該替他管教,還是找家長先評理溝通?怎么做都是門大學問,真的應了皇帝不急太監急。孩子交朋友的事還真是父母的功課之一。
成人的世界中,人際關系要好,自己的條件當然不能差。條件倒并不是指財富、美貌、權勢與地位。不過大家都同意:1.外貌雖不重要,但不能不注重衛生習慣,誰愿意與身上有異味、頭發掛油的人接觸?2.錢財不重要,但不能太小氣,總要懂得禮尚往來的禮貌。3.權勢地位不重要,但不能傲慢自大,不尊重人;或是冒失躁進,不體會他人感受?偫▉碚f,一個人若能自愛,把自己的行為規范好,對人尊重,有同理心﹁那必定人緣好、朋友多。
反觀孩子的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況且孩子還非常單純,常常只看具體的表象,而不會揣測背后的意義。所以他們對朋友的好惡便很直接,例如:有孩子大便大到身上了,他們會說:「你好臭,我不要和你做朋友」;而有壽星帶糖果到學校與大家分享,必定每個人都跑去和他說話(要糖果了!)。這樣說來,似乎現實,其實不然。孩子是沒有心機、不記仇的。方才還嫌你臭,人人避之而不及,等會兒他弄干凈了,還是可以摟摟抱抱,一起玩扮家家酒;才吃了你的生日蛋糕,說聲謝謝,等會也可以為了搶玩具互相爭執。所以成人大可不必過于擔心孩子的人際關系,沒有永遠人際好或不好的孩子。
父母的思考方向應是讓自己的孩子養成好習慣,所以平常行事不曾遭人非議;再者,應培養凡事尊重別人的想法,比如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取、進別人的房間要敲門、到了公共場所,不奔跑不大聲喊叫……如果孩子學會凡事都能為別人想,自然會受到同擠的歡迎。
不過,二、三歲的孩子其實不需要「一堆朋友」,他不必學著做「大眾情人」。但他卻要有一兩位固定的朋友,長時間與這一兩位固定朋友相處的過程,可以使他學習到每個人、每個家有不同的認知,如何看待這「不同」所衍生的問題,就是父母和孩子要一起討論的「功課」,這功課非一日可成,它會發生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時間,家長應陪著孩子一起度過、一起學習。為了使孩子日后能真正面對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父母的角色宜公正,不要下仲裁、給命令,只和他介析狀況:想想別人的想法,覺察自己的情緒,至于如何處理,孩子必需自己去面對他的好朋友。
而父母可以做的最大貢獻就是:提供機會、制造機會,使孩子有很多和人相處的機會,不論其每一次的經驗是快樂或挫折的,對孩子都是很好的學習。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疑難雜癥最能促使心智成熟。人說戀愛使人成熟,失戀使人長大,正是這個道理。不過,對小小孩來說,家長還是要觀察自己孩子在本性上的承受度,如太害羞的孩子,交個非常強勢的朋友,這樣的交往將是一面倒,互動不多,對雙方的正面成長都會減少許多。也就是交朋友最好還是「門當戶對」,「旗鼓相當」,可能一來一往,這條件的相當,當然不是指無形的條件,而是指實質的相處上,能否有平衡的互動,而非老是一方指使另一方。
所謂知音難求、知己難覓,孩子交朋友亦然,隨緣也是很重要的,父母只要珍惜把握孩子和身邊的人相處的機會,鄰居、同學、公園玩伴等,為孩子多約幾次這些玩伴(一次一到兩個)到家里玩一、二個小時,至于合不合的來(能否「門當戶對」便不必太強求,合得來繼續玩,玩不來就減少次數甚至停止就行了。倒是不必對孩子說太多,甚或分析對方的優缺點給他聽。孩子與孩子之間是在吃飯、玩耍、游戲間相互影響的,而非理智地效法他的優點,并避免重蹈對方的缺點(這樣太沉重了!)我們的孩子才兩歲,他可以十年以后才如此理智與清楚。
最后,無論孩子在外面的人際關系如何,我要提醒父母,孩子和家人的互助才是最重要,每個人的人際關系都起始于家庭,所以孩子首要學習的是尊重父母,父母首要學習的就是和孩子有品質的相處。讓我們一起來經營家人的關系吧!
成人的世界中,人際關系要好,自己的條件當然不能差。條件倒并不是指財富、美貌、權勢與地位。不過大家都同意:1.外貌雖不重要,但不能不注重衛生習慣,誰愿意與身上有異味、頭發掛油的人接觸?2.錢財不重要,但不能太小氣,總要懂得禮尚往來的禮貌。3.權勢地位不重要,但不能傲慢自大,不尊重人;或是冒失躁進,不體會他人感受?偫▉碚f,一個人若能自愛,把自己的行為規范好,對人尊重,有同理心﹁那必定人緣好、朋友多。
反觀孩子的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況且孩子還非常單純,常常只看具體的表象,而不會揣測背后的意義。所以他們對朋友的好惡便很直接,例如:有孩子大便大到身上了,他們會說:「你好臭,我不要和你做朋友」;而有壽星帶糖果到學校與大家分享,必定每個人都跑去和他說話(要糖果了!)。這樣說來,似乎現實,其實不然。孩子是沒有心機、不記仇的。方才還嫌你臭,人人避之而不及,等會兒他弄干凈了,還是可以摟摟抱抱,一起玩扮家家酒;才吃了你的生日蛋糕,說聲謝謝,等會也可以為了搶玩具互相爭執。所以成人大可不必過于擔心孩子的人際關系,沒有永遠人際好或不好的孩子。
父母的思考方向應是讓自己的孩子養成好習慣,所以平常行事不曾遭人非議;再者,應培養凡事尊重別人的想法,比如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取、進別人的房間要敲門、到了公共場所,不奔跑不大聲喊叫……如果孩子學會凡事都能為別人想,自然會受到同擠的歡迎。
不過,二、三歲的孩子其實不需要「一堆朋友」,他不必學著做「大眾情人」。但他卻要有一兩位固定的朋友,長時間與這一兩位固定朋友相處的過程,可以使他學習到每個人、每個家有不同的認知,如何看待這「不同」所衍生的問題,就是父母和孩子要一起討論的「功課」,這功課非一日可成,它會發生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時間,家長應陪著孩子一起度過、一起學習。為了使孩子日后能真正面對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父母的角色宜公正,不要下仲裁、給命令,只和他介析狀況:想想別人的想法,覺察自己的情緒,至于如何處理,孩子必需自己去面對他的好朋友。
而父母可以做的最大貢獻就是:提供機會、制造機會,使孩子有很多和人相處的機會,不論其每一次的經驗是快樂或挫折的,對孩子都是很好的學習。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疑難雜癥最能促使心智成熟。人說戀愛使人成熟,失戀使人長大,正是這個道理。不過,對小小孩來說,家長還是要觀察自己孩子在本性上的承受度,如太害羞的孩子,交個非常強勢的朋友,這樣的交往將是一面倒,互動不多,對雙方的正面成長都會減少許多。也就是交朋友最好還是「門當戶對」,「旗鼓相當」,可能一來一往,這條件的相當,當然不是指無形的條件,而是指實質的相處上,能否有平衡的互動,而非老是一方指使另一方。
所謂知音難求、知己難覓,孩子交朋友亦然,隨緣也是很重要的,父母只要珍惜把握孩子和身邊的人相處的機會,鄰居、同學、公園玩伴等,為孩子多約幾次這些玩伴(一次一到兩個)到家里玩一、二個小時,至于合不合的來(能否「門當戶對」便不必太強求,合得來繼續玩,玩不來就減少次數甚至停止就行了。倒是不必對孩子說太多,甚或分析對方的優缺點給他聽。孩子與孩子之間是在吃飯、玩耍、游戲間相互影響的,而非理智地效法他的優點,并避免重蹈對方的缺點(這樣太沉重了!)我們的孩子才兩歲,他可以十年以后才如此理智與清楚。
最后,無論孩子在外面的人際關系如何,我要提醒父母,孩子和家人的互助才是最重要,每個人的人際關系都起始于家庭,所以孩子首要學習的是尊重父母,父母首要學習的就是和孩子有品質的相處。讓我們一起來經營家人的關系吧!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