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門前的哭聲
新學年開學的頭幾天,幼兒園門前便成為孩童傷心落淚的地方?蘼、叫喊聲中傳遞著一個強有力的信息:媽媽,不要走!不要離開我!其中,數亞裔的孩子最能哭,有的能從早上一直哭到下午;有的轉為看到其他小朋友哭而受到感染,也一發不可收拾。幼兒園成了哭兒園,情形真有點可怕。
有一個日本男童,來美國沒幾天,一句英語也不會說,但哭起來可絲毫不受影響,用聲嘶力竭來形容也一點不為過。我的日文水平僅限于坐好再見幾句,所以他嘰哩咕嚕地哭訴,我也只有一邊嗚哩哇啦地亂答,一邊做著各種比劃。很快,我找到了讓他關注的手勢:我舉起右手,做宣誓狀,保證:媽媽下了班就會來接你。男童終于停止了哭泣,同時也舉起了右手。噢,這就是共同語言了。以后的數日,每天清晨,當男童哭鬧著拉著媽媽的衣袖不放手時,我便舉起右手,孩子從這里看到了希望與信心,漸漸止住哭聲,讓媽媽離去。
與亞裔孩子相比,白人家庭較少有這種不愉快的經歷。他們一向注意在新環境中對孩子心理的調整,讓孩子盡快適應。比如在選擇幼兒園時,父母甚至祖父母會與孩子一起來參觀。參觀時,大人們會讓孩子在幼兒園里玩上半天,自己則在一旁留心觀察,看看孩子對這里是否真正喜歡。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感到安全了,因而較易被各式各樣的玩具吸引住,有的會松開父母的手,勇敢地坐下來,駁接起一節節的軌道,讓小火車跑起來;有的會要求父母與他們一起玩:建大屋或太空船,在運動場上騎木馬、滑滑梯。家長們往往都會非常耐心地奉陪到底。有些孩子甚至玩得不愿離開,一位英國媽媽在送3歲的女兒格麗思進幼兒園就用了這種辦法。在媽媽的陪伴下,小格麗思對幼兒園喜歡得不得了,上學的第一天,她興奮極了,堅持要穿上新衣服新運動鞋。而媽媽也專門請假送女兒,還專門不坐車,步行了六個街口來到幼兒園,陪同女兒盡享生命中這一特別的時刻。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那天格麗思與媽媽揮手再見時,我能清楚地看到她小臉上充滿自信。
看來在結束孩子的傷別離、迅速適應幼兒園的新環境方面,西方父母是有不少經驗的,我們不妨參與一下:比如對一些適應能力較差的孩童,父母可提早一些時間送孩子到幼兒園,陪孩子玩上一段時間再離開;比如把與父母合照的相片貼在孩子的抽屜外,讓孩子在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能看到,這會有一定的舒解作用;比如家長可先與孩子、老師一起做些活動,如砌積木等,然后大人離開15分鐘到半小時,再回到孩子身邊,次數多后,孩子會感到不那么害怕,相信爸爸媽媽會回來接他的;再比如可以給孩子一些他喜歡的東西,如手絹、毛巾、撲鼻而來柔軟的小貓小狗之類的玩具,讓他們時時拿在手里。
在時幼兒園前,給孩子放一些有關幼兒園生活的錄影帶也是個辦法,可以讓他先熟悉一下即將開始的新生活。有的家長在送孩子上幼兒園時,會和孩子一起齊齊高唱:我的媽媽會回來,會回來……這首歌就是孩子的一顆定心丸。
在臨別前,家長一定要勇敢地面對孩子那慘兮兮的眼神,道別時要輕松愉快,轉身時要堅決有力。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