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發熱
內傷發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氣血陰精虧虛、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發熱。臨床上多表現為低熱,但有時也表現為高熱。此外,有的患者僅自覺發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并不升高者,亦屬之。西醫的功能性低熱,癌腫、血液病、結核病、結締組織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內分泌疾病所引起發熱,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發熱,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內傷發熱治療的診斷要點 |
|
內傷發熱治療的辨證分析 |
內傷發熱主要由勞倦、飲食、情志、瘀血等因素而引起,其基本病機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虛。臨床應與外感發熱作鑒別,外感發熱因感受外邪而起,發病較急,病程較短,發熱時常伴有惡寒,一般為持續性發熱,外邪不除則發熱不退,起病初期常有頭痛、鼻塞等表證。 本病臨床證候主要有陰虛、血虛、氣虛、氣郁、血瘀等類型。前三者屬虛證,后兩者為實證或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的證候。各種證候之間,往往可以互相轉化或兼夾出現。根據不同情況而以解郁、活血、益氣、養血、滋陰為內傷發熱的基本治法。 |
內傷發熱治療的辨證論治 |
陰虛發熱 【證見】 潮熱,手足心熱或骨蒸顴紅,心煩盜汗,失眠,咽燥,大便干結。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 滋陰清熱。 【方藥】 1.主方清骨散(王肯堂《證治準繩》)加減 處方:銀柴胡、秦艽各12克,鱉甲20克,地骨皮、青蒿各15克,知母10克,生地黃20克,白薇15克,胡黃連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知柏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鱉甲地骨飲(田鳳鳴等《中國奇方全書》) 處方:鱉甲15克,地骨皮、青蒿、生地黃、白芍、當歸、知母、淡竹葉、何首烏、黨參各10克,川芎5克。水煎服。 (2)陰虛發熱方(岳美中驗方) 處方:生地黃24克,山茱萸、山藥、牡丹皮、澤瀉、茯苓、柴胡、白芍各9克,五味子、肉桂各6克。水煎服。 血虛發熱 【證見】 低熱,頭暈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寧,面色少華,唇甲色淡。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 益氣養血。 【方藥】 1.主方歸脾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黃芪、黨參各15克,茯苓、白術、當歸、龍眼肉各12克,酸棗仁12克,遠志6克,木香5克(后下),黃精18克,大棗5枚。水煎服。 2.中成藥 當歸補血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氣虛發熱 【證見】 發熱在勞累后發生或加劇,熱勢或低或高,頭暈乏力,自汗易感冒,氣短懶言,食少便溏。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 益氣健脾,甘溫除熱。 【方藥】 1.主方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加減 處方:黃芪30克,白術12克,陳皮、升麻各6克,柴胡10克,黨參20克,當歸、糯稻根、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補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黃芪大棗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黃芪30~50克,柴胡10克,白薇15克,大棗5枚。水煎服。 肝郁發熱 【證見】 身熱心煩,急躁易怒,胸脅脹痛,喜嘆息,口苦口干。舌苔黃,脈弦數。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泄熱。 【方藥】 1.主方丹梔逍遙散(薛己《薛氏醫案》)加減 處方:牡丹皮10克,梔子、柴胡、黃芩、茯苓各12克,當歸10克,赤芍、龍膽草各10克,薄荷6克,白薇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丹梔逍遙丸,每次6.8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二丹湯(《中西醫結合雜志》1981.2) 處方:丹參30克,牡丹皮、薄荷、生姜各10克,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梔子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服。 瘀血發熱 【證見】 下午或夜晚發熱,口干咽燥,身體常有痛處或腫塊,甚則肌膚甲錯,面色暗黑或萎黃,唇舌青紫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藥】 1.主方血府逐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當歸12克,生地黃15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丹參20克,川芎6克,柴胡、枳殼、白薇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大黃廑蟲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化瘀退熱飲(蒲輔周驗方) 處方:當歸尾、赤芍、川芎、西紅花、炒枳殼、柴胡、制沒藥、凈桃仁各4.5克,川牛膝、干地龍各6克,干生地黃9克,桔梗、甘草各3克。水煎服。 |
內傷發熱治療的其他療法 |
1.針灸療法 4.預防調護 |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