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發熱
產婦在產褥期內,出現發熱持續不退,或突然高熱寒戰,并伴有其他癥狀者,稱為產后發熱。產后發熱包括了西醫所稱的產褥熱。產褥熱屬產后發熱中感染邪毒型,是最急最重之證。
產后發熱的診斷要點
在產褥期尤以新產后,出現與產褥有關的發熱為主證,便可診斷為本病。
根據熱型、惡露性狀、小腹痛情況等,分辨產后發熱之病因及證型。
必須進行婦科檢查及血液分析,首先明確有無產褥感染。如高熱寒戰,婦查從外生殖器至內生殖器盆腔部位出現急性感染陽性征,白血球明顯升高者,為產褥感染,應高度重視病情的發展變化。
產褥期發熱還可由內外科疾病如淋證、腸癰、痢疾等引起,均須作鑒別。
產后發熱的辨證分析
本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感染邪毒,血瘀,外感和血虛所致。
產后發熱,病因不同,癥狀各異,臨床上應抓住熱型、惡露以及腹痛作為辨證要點。一般來說,高熱寒戰,惡露紫黯如敗醬或有臭氣,下腹劇痛拒按者,為感染邪毒;發熱惡寒,惡露如常,無腹痛者,為外感發熱;寒熱時作,惡露色黯有塊,下腹疼痛者,為血瘀發熱;低熱不退,惡露量少色淡,腹痛綿綿者,為血虛發熱。治療產后發熱大多以調氣血和營衛為主。如屬邪毒感染發熱,則為最急最危重,初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傳變營血時,常須中西結合進行搶救。
產后發熱的辨證論治
感染邪毒型
【證見】 高熱寒戰,惡露色如敗醬,或膿性或有臭氣,可有血塊或胞衣殘塊。腹滿硬而痛,拒按;煩躁或譫妄,口渴,面紅目赤,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化瘀。
【方藥】
1.主方
(1)五味消毒(吳謙《醫宗金鑒》)合大黃牡丹皮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金銀花15克,紫背天葵10克,大黃10克,牡丹皮15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敗醬草30克,益母草30克,連翹15克。水煎服,每日1-2劑。
如高熱不退,便秘幾日不解,出現陽明腑實證者,需加重大黃用量,并加芒硝、枳實,以清熱瀉下逐瘀。
本證變化多端,傳變迅速,病情兇險,必須采取產后“三審”的診斷方法和衛氣營血辨證以及現代檢查手段,嚴密觀察,隨證處理。
(2)如熱入營血,證見高熱汗出,煩躁,斑疹隱隱,舌紅降,苔黃燥,脈弦細數者,治宜清營解毒,涼血養陰,方用清營湯(《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玄參20克,生地黃30克,麥冬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20克,淡竹葉15克,丹參20克,黃連10克,水牛角30克,敗醬草30克,七葉一枝花15克。水煎服,每日1~2劑。并同時口服清開靈,每次1~2瓶,每日2-3次。
如熱陷心包,證見高熱不退,神昏譫語,甚或昏迷,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而數者,急需清心養陰開竅?捎们鍫I湯送服紫雪丹,靜脈滴注醒腦靜或清開靈。此為中毒性休克階段,必須中西醫結合搶救病人。
如有胎盤胎膜殘存官腔(經婦查或B超助診),在抗感染、抗休克下擇時行清官術。
如有盆腔膿腫,可行后穹窿切開排膿。術前后可在下腹外敷雙柏散,以助炎癥包塊的消散。必須防止炎癥擴散為彌漫性腹膜炎。
(3)如產后子宮內膜炎不能控制,出現血栓性靜脈炎,下肢痛、腫、硬、發白,腓腸肌和足底痛,不能行走、站立或不能著地等證,治宜養血益氣,化瘀通痹?蛇x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合生化湯加減。
處方:黃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生姜3片,大棗15克,當歸15克,桃仁15克,川芎9克,炮姜9克,雞血藤30克,毛冬青20克,益母草30克,防己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復渣再煎水浸患肢。
2.中成藥
(1)清開靈口服液,每次l~2瓶,每日3次。
(2)仙方活命片,盆腔膿腫包塊者加服用,每次8片,每日3次;并于下腹部外敷雙柏散。
血瘀型
【證見】 產褥期寒熱時作,惡露不下或量少,色黯有塊,小腹脹痛,口干不欲飲。舌黯有瘀斑,脈弦細澀。
【治法】 活血化瘀退熱。
【方藥】
主方生化湯(傅山《傅青主女科》)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9克,桃仁15克,炙甘草6克,炮姜9克,益母草30克,七葉一枝花15克,丹參20克,牡丹皮15克,白薇15克。水煎服。
外感型
【證見】 產后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疼痛,無汗或咳嗽。舌紅苔白,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
【方藥】
1.主方
(1)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淡竹葉15克,金銀花、連翹各1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牛蒡子12克,淡豆豉10克,薄荷6克,荊芥6克,蘆根20克,青蒿10克。水煎服。
(2)若證見產后寒熱往來,胸脅痞滿,口苦咽干目眩,不欲食,心煩欲嘔,舌尖邊紅,苔白潤,此為邪犯少陽,治宜和解表里,方用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柴胡15克,法半夏10克,黨參15克,甘草6克,黃芩15克,大棗5枚,生姜3片,白薇15克,青蒿10克,神曲15克。水煎服。
(3)如若產時正值盛夏酷暑,證見身熱多汗,口渴心煩,身重體倦,胸滿氣短,惡心嘔吐,或兼惡寒。舌紅少津,脈虛數者,為感暑傷津,治宜清暑益氣,養陰生津,方用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處方:西洋參5克(另燉服),石斛15克,麥冬15克,太子參30克,黃連9克,淡竹葉15克,荷葉15克,知母15克,甘草6克,西瓜翠衣30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服。另吃西瓜,以清熱解暑利尿。并注意臥室內通風。
血虛型
【證見】 產后低熱不退,自汗,惡露量少色淡,腹痛綿綿。頭暈目眩,心悸少寐,四肢麻木,納呆多渴。舌淡苔白,脈細數。
【治法】 補益氣血。
【方藥】
主方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減
處方:北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15克,茯苓20克,甘草6克,當歸12克,白芍15克,生地黃20克,青蒿10克,益母草30克,地骨皮15克,白薇10克。水煎服。
如偏于陰虛內熱,去北黃芪、當歸,太子參易黨參,山藥易白術,加增液湯,知母,以養陰清熱。
此外尚有傷食發熱或蒸乳發熱,宜消導化滯或通乳,其熱自退。
產后發熱的診斷要點
產后發熱的辨證分析
本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感染邪毒,血瘀,外感和血虛所致。
產后發熱,病因不同,癥狀各異,臨床上應抓住熱型、惡露以及腹痛作為辨證要點。一般來說,高熱寒戰,惡露紫黯如敗醬或有臭氣,下腹劇痛拒按者,為感染邪毒;發熱惡寒,惡露如常,無腹痛者,為外感發熱;寒熱時作,惡露色黯有塊,下腹疼痛者,為血瘀發熱;低熱不退,惡露量少色淡,腹痛綿綿者,為血虛發熱。治療產后發熱大多以調氣血和營衛為主。如屬邪毒感染發熱,則為最急最危重,初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傳變營血時,常須中西結合進行搶救。
產后發熱的辨證論治
感染邪毒型
【證見】 高熱寒戰,惡露色如敗醬,或膿性或有臭氣,可有血塊或胞衣殘塊。腹滿硬而痛,拒按;煩躁或譫妄,口渴,面紅目赤,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化瘀。
【方藥】
1.主方
(1)五味消毒(吳謙《醫宗金鑒》)合大黃牡丹皮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金銀花15克,紫背天葵10克,大黃10克,牡丹皮15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敗醬草30克,益母草30克,連翹15克。水煎服,每日1-2劑。
如高熱不退,便秘幾日不解,出現陽明腑實證者,需加重大黃用量,并加芒硝、枳實,以清熱瀉下逐瘀。
本證變化多端,傳變迅速,病情兇險,必須采取產后“三審”的診斷方法和衛氣營血辨證以及現代檢查手段,嚴密觀察,隨證處理。
(2)如熱入營血,證見高熱汗出,煩躁,斑疹隱隱,舌紅降,苔黃燥,脈弦細數者,治宜清營解毒,涼血養陰,方用清營湯(《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玄參20克,生地黃30克,麥冬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20克,淡竹葉15克,丹參20克,黃連10克,水牛角30克,敗醬草30克,七葉一枝花15克。水煎服,每日1~2劑。并同時口服清開靈,每次1~2瓶,每日2-3次。
如熱陷心包,證見高熱不退,神昏譫語,甚或昏迷,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而數者,急需清心養陰開竅?捎们鍫I湯送服紫雪丹,靜脈滴注醒腦靜或清開靈。此為中毒性休克階段,必須中西醫結合搶救病人。
如有胎盤胎膜殘存官腔(經婦查或B超助診),在抗感染、抗休克下擇時行清官術。
如有盆腔膿腫,可行后穹窿切開排膿。術前后可在下腹外敷雙柏散,以助炎癥包塊的消散。必須防止炎癥擴散為彌漫性腹膜炎。
(3)如產后子宮內膜炎不能控制,出現血栓性靜脈炎,下肢痛、腫、硬、發白,腓腸肌和足底痛,不能行走、站立或不能著地等證,治宜養血益氣,化瘀通痹?蛇x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合生化湯加減。
處方:黃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生姜3片,大棗15克,當歸15克,桃仁15克,川芎9克,炮姜9克,雞血藤30克,毛冬青20克,益母草30克,防己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復渣再煎水浸患肢。
2.中成藥
(1)清開靈口服液,每次l~2瓶,每日3次。
(2)仙方活命片,盆腔膿腫包塊者加服用,每次8片,每日3次;并于下腹部外敷雙柏散。
血瘀型
【證見】 產褥期寒熱時作,惡露不下或量少,色黯有塊,小腹脹痛,口干不欲飲。舌黯有瘀斑,脈弦細澀。
【治法】 活血化瘀退熱。
【方藥】
主方生化湯(傅山《傅青主女科》)加減
處方:當歸15克,川芎9克,桃仁15克,炙甘草6克,炮姜9克,益母草30克,七葉一枝花15克,丹參20克,牡丹皮15克,白薇15克。水煎服。
外感型
【證見】 產后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疼痛,無汗或咳嗽。舌紅苔白,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
【方藥】
1.主方
(1)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淡竹葉15克,金銀花、連翹各1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牛蒡子12克,淡豆豉10克,薄荷6克,荊芥6克,蘆根20克,青蒿10克。水煎服。
(2)若證見產后寒熱往來,胸脅痞滿,口苦咽干目眩,不欲食,心煩欲嘔,舌尖邊紅,苔白潤,此為邪犯少陽,治宜和解表里,方用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柴胡15克,法半夏10克,黨參15克,甘草6克,黃芩15克,大棗5枚,生姜3片,白薇15克,青蒿10克,神曲15克。水煎服。
(3)如若產時正值盛夏酷暑,證見身熱多汗,口渴心煩,身重體倦,胸滿氣短,惡心嘔吐,或兼惡寒。舌紅少津,脈虛數者,為感暑傷津,治宜清暑益氣,養陰生津,方用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處方:西洋參5克(另燉服),石斛15克,麥冬15克,太子參30克,黃連9克,淡竹葉15克,荷葉15克,知母15克,甘草6克,西瓜翠衣30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服。另吃西瓜,以清熱解暑利尿。并注意臥室內通風。
血虛型
【證見】 產后低熱不退,自汗,惡露量少色淡,腹痛綿綿。頭暈目眩,心悸少寐,四肢麻木,納呆多渴。舌淡苔白,脈細數。
【治法】 補益氣血。
【方藥】
主方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減
處方:北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15克,茯苓20克,甘草6克,當歸12克,白芍15克,生地黃20克,青蒿10克,益母草30克,地骨皮15克,白薇10克。水煎服。
如偏于陰虛內熱,去北黃芪、當歸,太子參易黨參,山藥易白術,加增液湯,知母,以養陰清熱。
此外尚有傷食發熱或蒸乳發熱,宜消導化滯或通乳,其熱自退。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